第679集 赈灾新政(3 / 3)
个普通士卒,竟有这般才能。”
“这不是才能,是求生的力气。”
嬴政放下玉圭,转身走到窗前,“百姓就像田里的禾苗,给他们水,他们就会长;给他们希望,他们就能撑起一片天。”
他忽然回头,目光锐利如鹰,“李斯,传诏各郡,凡赈灾有功者,不论出身贵贱,皆可入郡县学室读书。
三年后考核合格者,直接授官。”
李斯心中一震。
秦法虽重军功,但从未有过让庶民入仕的先例。
他望着陛下坚毅的侧脸,忽然明白这场新政的深意——不仅要让百姓活下去,更要让他们看到向上的阶梯。
窗外的风沙不知何时停了,一缕阳光穿过云层,照在地图上频阳县的位置,仿佛给那片干涸的土地镀上了层金光。
七月的关中迎来了第一场透雨。
王二站在渠边,看着雨水顺着渠沟流入干裂的田地,禾苗的嫩芽在雨水中舒展着叶片。
不远处的官营作坊里,郑三带着工匠们正在铸造新的犁铧,铁器碰撞的叮当声混着雨声,像一激昂的乐曲。
蒙恬勒住马缰,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。
他转身一看,竟是嬴政带着几名侍卫微服而来。
陛下穿着粗布衣裳,腰间系着普通的铜剑,脸上沾着些许泥点。
“将军可知,这雨是谁带来的?”
嬴政指着田里忙碌的百姓,“不是上天,是他们自己。
是他们手里的耒耜,是他们修的水渠,是他们对好日子的盼头。”
他弯腰捡起一株沾着泥水的禾苗,“大秦的新政,就像这株禾苗,要让它在百姓的田地里扎根、生长。”
蒙恬翻身下马,对着嬴政深深一揖。
雨水打湿了他的甲胄,却洗不掉脸上的激动。
他知道,这场始于赈灾的新政,终将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。
远处的作坊传来阵阵欢呼,郑三举着新铸的犁铧奔来,犁铧上的寒光在雨幕中闪烁,像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。
七日后,咸阳宫的早朝气氛迥异往日。
廷尉李斯正在宣读各地报来的赈灾文书,当念到“频阳县已开垦荒地两千亩,流民归乡者逾八成”
时,殿下传来低低的惊叹。
嬴政手指轻叩着案几,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:“少府,太仓还能支应多少?”
少府令匆匆出列:“回陛下,新政推行后,各地官仓动用虽增,但流民返乡耕种,预计秋收可补回三成损耗。
且官营作坊新招工匠五千,本月器物产量已增两成。”
“很好。”
嬴政起身走到殿中,龙纹朝服在晨光中流动着暗金色的光泽,“传诏天下,赈灾新政常驻推行。
凡遇水旱灾害,地方官可先斩后奏;凡能带领百姓兴修水利、开垦荒地者,不论出身,皆可授爵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陡然提高,“告诉天下人,大秦不仅能扫六合、平四海,更能让每一粒粟米都长在该长的土地上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!”
殿外的风沙不知何时停了,一缕阳光穿过窗棂,照在案几上的《赈灾令》竹简上,将“民为邦本”
四个字映得格外清晰。
阶下的群臣望着御座上那个身影,忽然明白这场看似仓促的新政,早已在帝王心中酝酿了许久——秦国的强盛,从来不止于金戈铁马,更在于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,重新长出希望的禾苗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