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9集 赈灾新政(2 / 3)

加入书签

营作坊,日食两升,月俸钱。”

他看向正在指挥搭建作坊棚的王二,“陛下还说,乱世用重典,治世要兴利。

赈灾不只是放粮,更要让百姓有活干、有盼头。”

蒙恬望着远处正在修复的灌溉渠,渠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

他忽然想起出前陛下的嘱托:“秦国的根基在百姓的田地里,不在官吏的案牍上。”

此刻他才真正明白,这场赈灾新政,不仅是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,更是要在干涸的土地上,播下新的希望。

频阳县衙后院的柴房里,县丞赵甲正对着账簿唉声叹气。

案上摊着三卷竹简,分别记着官仓存粮、流民户数和工匠名册,墨迹被他反复涂改得有些模糊。

门“吱呀”

一声被推开,蒙恬带着两名亲兵走进来,甲胄上的沙尘簌簌落在青砖地。

“赵县丞,为何不开城东粮仓?”

蒙恬的声音撞在低矮的房梁上,惊得梁上老鼠窜过。

他指了指账簿上的朱笔批注,“这里明明记着尚有五千石粟米,为何流民还在啃树皮?”

赵甲慌忙跪倒,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:“将军息怒!

旧制规定,官仓需经郡守手令方可开仓。

前日下官已派快马送信,只是……只是还未收到回音。”

他偷瞄着蒙恬腰间的佩剑,喉结不住滚动,“再说那些工匠,多是六国旧民,若让他们掌管制器,恐生祸乱啊。”

蒙恬一脚踢翻案几,竹简散了满地。

“陛下新政已下,你还在抱残守缺!”

他捡起一卷工匠名册,指着上面“韩人郑三,善冶铁”

的字样,“郑三在秦已居十年,去年还向少府献过新式犁铧,你却因他是韩人便弃之不用?”

他忽然提高声音,“传我将令,即刻开城东粮仓放粮,凡名册上的工匠,今夜便迁入官营作坊,明日卯时开工!”

赵甲瘫坐在地,望着蒙恬转身离去的背影,忽然抓起一枚铜印狠狠砸在地上。

窗外的风沙卷着呜咽声掠过,他知道自己固守的旧规矩,终究是抵不过这席卷关中的新政了。

五日后的清晨,王二带着百余名百姓在渠边劳作。

他赤裸着上身,古铜色的脊梁在朝阳下淌着汗珠,手里的耒耜每落下一次,都在干裂的土地上划出深深的沟痕。

一个抱着陶罐的妇人提着水走来,陶罐里飘出粟米的香气:“王屯长,歇会儿吃点东西吧。”

王二直起身,接过陶罐猛灌了几口。

粥里掺着新收的豆子,是官府昨日刚分的。

他望着身后已挖好的半里长渠,忽然看见远处尘土飞扬,数十辆牛车正朝这边赶来。

为的士卒翻身下马,手里举着一卷竹简:“王屯长,陛下嘉奖令!”

周围的百姓纷纷围拢过来,王二擦了擦手上的泥,颤抖着接过竹简。

士卒高声宣读:“频阳县民王二,率民修渠有功,特赐爵一级,赏布帛五匹、粟米十石。

其麾下百户,各增口粮半升,免来年徭役一月。”

妇人抱着陶罐的手一抖,粟米粥溅在衣襟上也顾不上擦。

她望着王二腰间新系的玄色绶带,忽然朝着咸阳方向跪下,磕了三个响头。

周围的百姓跟着跪倒一片,哭声混着笑声在渠边回荡,惊起了芦苇丛里的一群水鸟。

咸阳宫的偏殿里,嬴政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地图沉思。

地图是用绢布绘制的,上面用朱砂标出了关中各地的灾情,蓝色的墨迹则标注着新修的水渠和开垦的田地。

李斯垂手侍立在旁,看着陛下用玉圭划过频阳县的位置:“蒙恬奏报,王二所修之渠,可灌溉良田五千亩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