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9集 赈灾新政(1 / 3)

加入书签

咸阳宫的梁柱上还挂着去年腊祭的朱红绸带,檐角铜铃却被西北来的风沙打得哀响连连。

李斯捧着一卷竹简跪在冰凉的金砖上,烛火在他鬓角的白上投下颤抖的阴影:“启禀陛下,关中三月无雨,泾水已能涉渡。

云阳、频阳一带流民涌入内史郡者,已逾三万。”

嬴政指尖叩着案几上的《仓颉篇》,青铜灯盏里的鲸油燃得正烈,将他半边脸映得如同玉雕。

“去年秋收时,少府不是报称太仓积粟足以支十年之用?”

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,只有一种透过窗棂渗入的寒意。

李斯喉结滚动了一下。

他知道陛下指的是那座矗立于咸阳城西的巨大粮仓,夯土围墙比北郭城墙还要厚实。

但他更清楚,那些粟米被吏员们用“损耗”

“囤积”

的名义层层盘剥,真正能到灾民手中的不足三成。

“旧制……赈灾需经县令勘灾、郡守复核、廷尉备案,再由少府调粮,往返需月余。

如今流民嗷嗷待哺,恐等不及这般周转。”

“旧制?”

嬴政忽然起身,玄色龙纹朝服扫过案几,将几枚铜权扫落在地。

“寡人亲政以来,废分封设郡县,书同文车同轨,难道赈灾还要沿用战国时的规矩?”

他走到殿门处,望着阶下被风沙卷动的旌旗,“传寡人的令,即日起推行赈灾新政——凡受灾区县,县令可直接开本地仓廪放粮,事后补报即可。”

李斯猛地抬头,竹简险些从手中滑落。

秦法素以严苛着称,官吏擅自动用官仓,轻则黥面重则腰斩。

他张了张嘴,却见嬴政已转身从壁上取下一柄青铜剑,剑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火光中闪烁:“给内史郡守蒙恬传诏,命他亲率五千材官,携带耕牛种子赶赴灾区。

告诉那些流民,只要肯回到田里,官府不仅管饭,还会借给他们来年的口粮。”

三日后的频阳县郊,蒙恬正指挥士卒搭建临时粥棚。

他身披明光铠,甲片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光,却掩不住脖颈上被风沙吹裂的皮肤。

一个面黄肌瘦的老者拄着木杖凑过来,浑浊的眼睛盯着锅里翻滚的粟米粥:“将军,这粥……真的不要钱?”

蒙恬接过亲兵递来的陶碗,盛满粥递给老者:“陛下有令,凡受灾百姓,每人每日一升粟米。

若能随我们开垦荒地,还能多得半升。”

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卸车的士卒,“那些是麦种和稻种,还有三百头耕牛,都是官府借给你们的。”

老者接过碗的手不住颤抖,粥水洒在干裂的手背上也浑然不觉。

旁边忽然挤过来个穿粗麻短打的年轻人,腰间别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:“我是去年从军退伍的,家里还有三亩薄田。

要是我能带乡亲们修水渠,能多领些粮食吗?”

蒙恬打量着年轻人虎口的老茧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小人王二,原是材官士伍。”

“好,王二,”

蒙恬拍了拍他的肩膀,甲片碰撞出清脆的响声,“你若能召集百户百姓修渠,便任命你为屯长,每日加半升粟米。

修渠所用的工具,官府一并供给。”

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流民营地。

到日暮时分,已有近千人流着泪领了粥,扛着官府分的农具走向田埂。

蒙恬站在高坡上望着这幕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。

李斯带着两名尚书郎策马而来,手里捧着一卷黄绫诏书。

“蒙将军,陛下新诏。”

李斯展开诏书,声音被晚风送得很远,“命各郡县统计灾民中能工巧匠,凡会冶铁、造车、织布者,皆可编入官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