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 217、拳打文坛敬老院(八)(2 / 4)

加入书签

欣赏、与鼓励。

    他老了。

    像是一块没用、且坚硬的臭石头。

    但崔岘那么年轻。

    宛如一把锋芒尽显的宝刀。

    于是,没用的臭石头,似乎也短暂迎来了一场新生——

    他可以磨刀。

    崔岘看懂了老先生的鼓励,眼睛越来越亮,越来越亮。

    一个好的对手,很难遇到。

    既然今日遇到了,那不如,试着忘记朱熹,忘记王阳明,忘记别人走过的路。

    试着……走一走自己的路?

    这样想着,崔岘只觉得瞬间切入‘战斗形态’,浑身血液翻滚,整个人都有些轻微的颤栗。

    他的思路,更是前所未有的清晰。

    而后,在全场惊艳、钦佩、赞叹声中。

    台上的蓝衫少年郎一扬眉梢,朗声道:“《荀子·正名》云:‘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’文字犹器也,用以载道而非道本身。”

    “若见器而忘道,犹望星盘而失北辰——桓公所循,究竟是圣人之言,还是汉儒之器?”

    此话落下。

    东莱、班临、旬彰三位先生,先后发出赞叹声。

    连旁边修文先生一双眼睛都猛然亮起来,想叫好,话到嘴边又强行忍住了。

    忍得好生辛苦。

    无关阵营!

    此刻,只为这场辩论喝彩!

    好一句‘文字犹器也’!

    连语言文字本身都是人为约定俗成的‘器’,是工具,是会变化的。

    那用文字记录的书籍,怎么能一成不变呢?

    这简短的几句话中,崔岘将文字定义为‘器’,将圣人之道定义为‘器’中所承载的‘内容’。

    他彻底分离了‘道’与‘器’!

    单论这场‘道器之辩’,就足以堪称经典!

    更妙的是!

    桓应先生的问题在于‘心迹何以分别’。

    而崔岘的回答是:我们不必纠缠于‘心’与‘迹’的分别,因为‘迹’,也就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