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3集 民俗传承(2 / 4)

加入书签

要送给未婚夫的信物。

&0t;李伯,您看这&039;纳征&039;礼的步骤对不对?&0t;阿禾展开手中的竹简,上面是她抄录的婚仪流程。

下个月她就要嫁给临县的铁匠,特意来请教城中最熟悉婚俗的李墨。

李墨接过竹简,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&0t;六礼&0t;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成婚时,母亲用粗糙的麻纸画的流程图,如今官府早已将这些习俗编订成册,分给各乡的三老。

&0t;纳征时要送玄纁束帛,&0t;李墨指着竹简上的空缺处,&0t;还要附上你亲手织的布。

当年你阿母嫁给你阿父时,织了块凤凰纹样的,至今还收在樟木箱里。

&0t;

阿禾的脸颊更红了:&0t;昨日学宫里的女先生教我们织&039;并蒂莲&039;,说这是楚地的纹样,如今在咱们秦国也时兴起来。

&0t;她忽然压低声音,&0t;听说迎亲那日,还要按齐地的习俗撒五谷?&0t;

&0t;是呢。

&0t;李墨想起前日在市集上,看见临淄来的商贩在卖五彩谷种,&0t;官府说,只要是好习俗,不管来自哪国,都该学着。

就像你阿爷当年从燕国带来的&039;却扇&039;礼,如今咸阳城的新娘子都学着用呢。

&0t;

正说着,宗正府的官吏带着几个少年走来。

他们扛着新制的木牌,上面刻着婚嫁六礼的图解。

&0t;李师傅,帮忙看看这牌位的高矮合适不?&0t;为的官吏喊道,&0t;下月初要送到各乡去,让百姓照着办。

&0t;

李石跑过来,踮脚指着木牌上的&0t;亲迎&0t;图:&0t;阿父,这个新郎官怎么穿着赵国人的胡服?&0t;

官吏笑着解释:&0t;去年赵地来的工匠说,他们那里迎亲时穿胡服方便骑马。

官府觉得有理,就添上去了。

&0t;他递给李墨一卷新修订的《秦俗录》,&0t;您看这新增的&039;跨鞍&039;礼,是从韩地学的,寓意平安顺遂。

&0t;

阿禾捧着竹简细细比对,忽然抬头道:&0t;那我成婚时,能不能既穿秦地的曲裾,又用楚地的凤冠?&0t;

&0t;怎么不能?&0t;李墨摸着儿子的头,&0t;你阿母当年出嫁,髻上插的是魏地的金步摇,腰间系的却是咱们秦地的玉佩。

&0t;

暮色降临时,李墨带着儿子往家走。

路过市集时,看见几个妇人正在教少女们绣嫁妆。

针线穿过绸缎的声音里,夹杂着各国口音的笑谈。

李石忽然指着布庄前的幌子问:&0t;阿父,那上面写的&039;合卺&039;是什么意思?&0t;

李墨望着渐暗的天色,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。

他想起自己成婚那日,父亲将两只瓢用红绳系在一起,倒满酒让他与妻子共饮。

&0t;等你长大了就懂了,&0t;他轻声说,&0t;就像这咸阳城,把各国的好东西融在一起,才成了咱们的家。

&0t;

秋收后的咸阳城弥漫着谷物的香气。

李墨刚把祠堂的门板刷完桐油,就见里正匆匆跑来,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纸卷。

&0t;李师傅,快看看这个!

&0t;里正的声音带着颤抖,&0t;县尉从旧档案里翻出来的,说是五十年前的丧仪图谱。

&0t;

纸卷上的墨迹已经灰,却能看清上面画着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