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3集 民俗传承(3 / 4)
李墨凑近细看,忽然指着其中一处惊呼:&0t;这是&039;饭含&039;礼!
我祖父说过,下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米,可惜后来没人记得具体怎么弄了。
&0t;
里正抹了把汗:&0t;县府说要恢复这些老规矩。
你看这图谱上的&039;反哭&039;仪轨,下葬后家人要回到宗庙哭祭,咱们现在只知道在家守孝,都忘了还要告慰先祖。
&0t;他指着巷口,&0t;刚贴了告示,三日后请了学宫里的博士来讲丧礼,各家都要派人去听。
&0t;
李墨转身往家走时,看见王婆正坐在门槛上缝孝布。
她丈夫去年过世时,因不知旧礼,只简单埋了。
如今听说要恢复古仪,老人特意找出压箱底的麻布,要给故去的丈夫补做孝服。
&0t;李师傅,你说我这针脚对不对?&0t;王婆举起手中的布,&0t;博士说丧服的针脚要疏,不能缝太密。
&0t;
&0t;我帮您看看。
&0t;李墨接过布,忽然想起幼时见过的丧仪。
那时他邻居的老人过世,送葬队伍里有人举着写有死者生平的&0t;铭旌&0t;,还有人背着装满谷物的&0t;魂车&0t;。
后来新法推行,许多旧俗渐渐淡忘了,没想到如今还能再拾起来。
三日后的学堂里挤满了人。
白博士站在台上,展开一幅巨大的丧仪流程图,从初终、小殓、大殓到下葬,每个环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&0t;诸位请看,&0t;博士指着其中一处,&0t;这&039;祖奠&039;礼,是要在宗庙祭祀后再出下葬,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先向先祖辞行。
&0t;
人群里有人问:&0t;那如今迁到咸阳的新户,老家的宗庙太远怎么办?&0t;
博士笑着指向窗外:&0t;官府已在城东建了&039;合宗堂&039;,凡异乡迁来的百姓,都可在那里举行告庙仪式。
上个月从楚国迁来的张木匠家办丧事,就是在合宗堂行的祖奠礼。
&0t;
李墨在人群后排看见县尉带着几个工匠,正在墙上张贴新制的丧仪木牌。
其中一块画着&0t;守丧&0t;的规矩:孝子要在墓旁搭庐守孝三年,期间不得饮酒作乐。
&0t;这会不会太严苛了?&0t;有人小声议论,&0t;现在正是农忙时节。
&0t;
&0t;博士说了,&0t;旁边的妇人接话,&0t;若是家里有特殊情况,可请官府核准,改在每月初一十五来墓前祭拜。
重要的是心意,不是死板的规矩。
&0t;她指着木牌角落,&0t;你看这新增的&039;放生&039;环节,下葬后要放一只活鸟,是从齐地学的,寓意灵魂自由。
&0t;
散场时,李墨被几个年轻人围住。
他们是营造署的工匠,正在重修城外的义冢,想请教丧仪中关于墓葬的规制。
&0t;博士说墓前要立&039;明器&039;,&0t;为的青年问,&0t;可现在铁器金贵,能不能用陶俑代替?&0t;
&0t;怎么不能?&0t;李墨想起去年参与修建的郡守墓,&0t;咱们用陶烧制鼎彝,既省钱又好看。
前日我还帮韩地来的王屠户做了陶猪,放在他父亲的墓前,合乎&039;事死如事生&039;的道理。
&0t;
归途中,李石忽然问:&0t;阿父,人死了真的有魂魄吗?&0t;
李墨望着远处的夕阳,晚霞正染红宗庙的飞檐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