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非遗四季(5 / 5)

加入书签

礼,突然懂得 “冬季文创非易事,年礼开发暖民心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生活融入,藏在年礼的设计、村民的参与、顾客的认可里,藏在每个为非遗贴近生活铺路的瞬间。

亥时?年度总结,深耕未来

六巷工坊的 “技艺枢纽台” 旁,联盟核心团队、村民代表、传承人围坐在一起,召开年度本土深耕总结会。赵阿公拿出成绩单:研学基地全年接待学生 1.2 万人次,省内非遗店开业 3 家,楠竹加工厂月产藤丝 3000 公斤,带动 50 名村民就业,文创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,“这一年,咱们的非遗真正扎进了乡土,带动了乡村振兴,” 他指着墙上的 “六巷非遗产业图”,“从楠竹种植到加工,从研学体验到文创销售,咱们已经形成了闭环。”

李大叔说:“明年要把楠竹种植扩大到 200 亩,再招 30 名村民进加工厂;王师傅提议:“省内非遗巡展要走到 10 个市县,还要和当地学校合作开非遗课;阿竹、阿银则计划:“把四季研学课程做成‘线上 + 线下’模式,线上发竹苗生长视频,线下搞体验活动。”

林羽补充:“要优化省内非遗数字平台,增加‘楠竹认养’板块,让城市顾客能在线认养老竹坡的竹苗,定期收到生长报告;还要开更多非遗店,让六巷非遗走进更多市县的社区。”

孙阿婆望着规划图,突然想起六巷以前的样子:“那时候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,现在好了,加工厂、非遗店、研学基地都有了,年轻人都愿意回来,村里又热闹了,” 赵阿公点头:“这就是扎根本土的意义 —— 非遗不仅是手艺,更是让乡村有活力、让村民有奔头的希望。”

亥时末,总结会结束,大家走出工坊,望着六巷的夜景。楠竹加工厂的灯光亮着,非遗店的橱窗透着暖光,老竹坡的竹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,研学基地的牌子在夜色里格外醒目。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,它已经长得郁郁葱葱,叶片上的露水映着六巷的灯光,也映着非遗本土深耕的壮阔未来 —— 只要扎根乡土、守好匠心、协同共生,六艺非遗就能在国内的土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,让 “乡土振兴、非遗永续” 的梦想照进现实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