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非遗四季(4 / 5)

加入书签

坊;这片泛黄,得重新劈,” 她手里的验艺草已经用了一周,叶片还是鲜亮,“以前在家编竹编,一天只能编两个小挂件,现在在厂里筛选藤丝,一天能赚 150 块,还能照顾家里,太方便了。”

李大叔的儿子负责操作劈丝机,机器每小时能劈 50 公斤楠竹,比手工快太多:“以前跟着我爹手工劈丝,手上全是茧子,现在用机器,又快又轻松,还能学到技术,” 他拿起一根藤丝,验艺草贴上去泛绿,“您看,比手工劈的还均匀,竹编坊的师傅都说好用。”

申时末,首批试生产的 500 公斤藤丝全部合格,送往西安分中心和六巷竹编坊。“加工厂试生产成功,以后每月能加工 3000 公斤楠竹,不仅能供应咱们自己用,还能卖给省内其他竹编传承人,” 赵阿公说,王婶笑着说:“以后我们不用愁竹料卖不出去,还能在家门口上班,这都是非遗给咱们带来的好处!” 林羽望着车间里忙碌的村民,突然懂得 “楠竹加工非易事,农户增收促振兴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产业价值,藏在村民的收入、机器的效率、标准的保障里,藏在每个为乡村产业铺路的瞬间。

酉时?巡展筹备,联动出发

六巷工坊的院子里,省内非遗传承人正忙着打包 “省内非遗巡展” 首站的展品。王师傅把竹草纹剪纸装进竹编收纳盒,张师傅把 “六艺小匠” 泥塑裹上软布,阿竹和阿银则整理竹编、银饰展品,每件展品旁都放着验艺草或银草,附上台词卡片,方便展演时讲解。“首站去邻县,要展示咱们省内非遗的‘一家亲’,” 赵阿公检查展品,“竹编要带 0.5mm 的入门款,让观众能体验;银饰要带检测套装,教大家用银草辨真假。”

非遗社团的学生们也来帮忙,小雨和同学打包 “银饰小剧场” 的道具:迷你银锤、小银片、验艺草标本,“我们要在邻县表演小剧场,教那里的小朋友学非遗,” 小雨说,阿银点头:“还要带研学手册,邀请他们来六巷体验春季育苗课。”

酉时末,展品打包完毕,装满了两辆货车。传承人们约定明天一早就出发,赵阿公望着货车,说:“巡展不是简单的展示,是要把咱们省内的非遗连起来,让更多人知道本土手艺的好,” 王师傅补充:“以后还要去更多市县,让省内非遗真正‘走起来、活起来’。” 林羽望着远去的货车,突然懂得 “巡展筹备非易事,联动出发拓影响” 的道理 —— 非遗本土深耕的省内辐射,藏在展品的准备、展演的规划、传承人的默契里,藏在每个为省内文化铺路的瞬间。

戌时?冬季文创,年礼开发

六巷文创工坊里,阿竹、阿银正和村民们开发 “冬季非遗年礼”。竹编区的村民编竹编春联,用 0.5mm 藤丝编 “福” 字,边缘嵌着银草纹;银饰区的师傅做银饰福字挂件,用 999 纯银,背面刻着竹草纹;还有 “研学年礼套装”,里面装着迷你竹编灯笼、银饰小老虎、验艺草标本,“这些年礼要赶在春节前上市,既能当礼物,又能传非遗,” 阿竹说,王婶编着春联,笑着说:“我要多编几副,送给城里的亲戚,让他们也尝尝咱们非遗的年味。”

林羽帮忙设计年礼包装:用竹草编的纸做礼盒,上面贴王师傅剪的竹草纹剪纸,附一张 “非遗年礼故事卡”,讲每个年礼的制作工艺。“还要搞‘年礼预订’,顾客可以定制春联上的字、银饰上的图案,” 林羽说,刚说完,就有顾客打电话预订 10 套套装,说是公司年会礼物。

戌时半,首批年礼样品完成,验艺草检测全部合格。赵阿公看着样品,说:“非遗要跟着节气走,跟着生活走,这样才能传得远、活得久,” 阿银补充:“明年还要开发端午、中秋的文创,让每个节日都有非遗的味道。” 林羽望着满桌的年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