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涝区洼畔(3 / 4)
中雨,这里的积水不到十分钟就渗完了,比旁边的马路快多了。” 雨幕中,小区里的孩子们举着伞在雨水花园旁观察,灵草间的雨水汇成细小的溪流,顺着渗透沟流进地下管网,仿佛整个小区都变成了块会呼吸的海绵。
晚饭在社区广场的临时餐棚吃,不锈钢餐盘里的炖菜飘着灵草香,土豆的绵软裹着草木的清苦。王姐端来坛酸豆角,坛子的泥封上印着 “2023” 的字样:“这是去年内涝后腌的,” 她给每个人夹菜,“那时候想着要是再淹水就吃这个,现在种了灵草,总算不用担惊受怕了。” 陆博士从包里掏出份监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长从 48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:“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一个月,就能在滞洪湖放养鱼苗,给居民添个休闲的地方。”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理念不谋而合,比如 “低影响开发” 与 “灵草滞渗”,“雨洪利用” 与 “植物调蓄”,只是技术形式不同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雨水花园的渗透沟流淌,在地下管网里汇成清澈的溪流,他给小陈发去消息:“需要批雨水桶造型种植盆,用废旧塑料桶切割而成,侧面留透水孔,能嵌在小区的绿化带里,既收集雨水又种植灵草,就像给城市撒把微型海绵。”
深夜的小区突然传来响动。林羽举着手电出去,光柱里惊起只刺猬,嘴里叼着颗沾着灵草籽的浆果,爪子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。他想起陆博士说的 “城市微型生态链”,突然明白内涝治理区不仅是防洪空间,也是小动物的栖息地。蹲在雨水花园的边缘,发现被刺猬翻动的土壤里,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—— 原来自然的扰动,能让草木长得更茁壮。
第二天清晨,废品回收站送来了雨水桶种植盆。桶身的上半部分被切割成波浪形,底部和侧面都留着透水孔,“按您说的渗滤标准做的,” 老板用洒水壶测试透水效果,“装满水后半小时就能渗完,比普通花盆好用。” 林羽和志愿者们将种植盆沿小区的绿化带排列,种上耐湿的灵草品种,桶身的绿色与叶片的翠绿相映成趣:“这叫‘桶载海绵’,” 他调整盆体角度时说,“既能收集屋顶的雨水,又能让雨水慢慢渗透,就像给小区装绿色雨水收集器。”
陆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系统。传感器伪装成雨水井盖、草坪灯的样子,藏在灵草丛中,“能实时监测降雨量、土壤含水量和积水深度,” 她调试着数据终端,“超标时自动给居委会发预警,就像给城市装海绵管家。” 社区志愿者们则在制作 “灵草海绵地图”,每个种植点都标注着灵草品种、滞水效果和养护方法,“扫二维码能看雨水渗透的实时数据,” 戴老花镜的退休教师展示地图,“比单纯的标语牌有意思多了。”
中午的 “海绵市集” 设在社区广场。林羽和工人们摆了个 “灵草滞渗站”,展示灵草在不同降雨量下的表现,玻璃缸里的雨水经过灵草过滤,从浑浊的黄色变成透明,旁边的展板上贴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》的对照条文。穿工装的市政工人用模型演示雨水管网的工作原理,当讲到灵草如何减少管网压力时,围观的居民发出阵阵惊叹。老张趁机展示他收藏的管网疏通工具,锈迹斑斑的疏通杆旁,摆着灵草根系清理过的干净管网片段:“这是最直观的变化,” 他敲着工具,“灵草就像给管网装了前置过滤器。”
下午的生态修复在滞洪湖的周边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生态驳岸法”,将原来的混凝土驳岸改成阶梯式,用石块和木桩固定,中间填入改良土种植香根草和芦苇,“这些灵草的根系能加固驳岸,” 他往土中掺着椰纤维,“防止湖水冲刷导致塌方,同时净化湖水里的泥沙,就像给湖泊装绿色护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