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涝区洼畔(2 / 4)
”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芦苇过滤生活污水的法子,让志愿者们运来芦苇根茎与沸石,按 5:1 比例混合成净化层:“这是老祖宗的‘以草滤污’智慧,” 他将混合物铺在管网泄漏点周边,“芦苇的根系能吸附有机物,沸石可交换重金属,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滤网。”
周边商铺的店主们推着小推车来了。开杂货店的王姐捧着个旧搪瓷盆,盆底的磕痕是去年内涝时被家具砸的,“我们店每年都要被淹两三次,” 她指着店门口的台阶,“2022 年的《市政报告》记载‘这片区域内涝积水时长平均达 48 小时’。” 林羽接过王姐递来的灵草苗,发现根部裹的塘泥里混着碎陶片 —— 是王姐特意准备的,“儿子在建筑系学的,说这草能帮助雨水下渗,”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,“林先生要是不嫌弃,我们商户认养门前的种植带,每天来浇水清理垃圾。” 很快,小区里的退休教师、物业公司的员工都来了,有人带来用旧塑料桶改的种植盆,有人要记录灵草的滞水效果,居委会的小院里排起了长队。
中午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时,陆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。经过生物过滤的种植区,cod 值降至 45mg\/L,灵草幼苗的黄叶间冒出新绿,“你看,” 她展示显微镜下的根际菌群,“这些反硝化菌以灵草的分泌物为食,能将污水中的氮转化成氮气,就像给毒物改造成无害气体。” 陆工扛着块破损的透水砖走来,砖面上的孔洞还残留着泥沙:“治理办要把旧水泵房改造成‘海绵生态馆’,” 他用刷子清理砖缝里的淤泥,“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滞水演示,既当展品又当教材,就像给海绵城市挂块实践牌。”
午休的空闲,林羽跟着老张沿内涝区巡查。高架桥下的积水已基本退去,路面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水痕,老旧小区的雨水井旁,灵草的根系已经扎进砖缝,社区广场的低洼处,志愿者们正在搭建临时雨水花园。“东边的滞洪湖有处溢洪道,” 老张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,“当年为了防洪修的,现在刚好种挺水灵草拦沙,” 走过被水泡坏的绿化带,倒伏的灌木间长出丛水莎草,三棱形的茎秆在阳光下格外坚韧,“这草能监测积水深度,” 老张掐下段茎秆,“茎秆上的节数就是积水天数,比水位计还直观。”
下午的种植转向小区的雨水花园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阶梯种植法”,将雨水花园按高程分成三级:最高级种耐旱灵草(如鸢尾),中级种耐湿品种(如美人蕉),最低级种水生植物(如再力花),“这样能形成梯度滞水,” 他往花园底部铺设防渗膜(只铺边缘,留中心渗透区),“既避免雨水下渗过快导致干旱,又能防止积水过深淹死植物,就像给小区装智能蓄水池。” 陆博士用量筒测量下渗量,数据显示雨水花园的日渗透量达 200mm,是硬化路面的 10 倍:“这叫‘生态滞渗’,” 她对比数据,“能让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间缩短 60%,比修大型管网省钱。”
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扛着模型来了。他们要在社区广场做 “灵草 - 海绵” 结合的雨洪管理模型,模拟暴雨时灵草如何拦截、渗透、净化雨水,模型里的微型灵草让积水快速下渗,而没有灵草的区域则一片 “汪洋”。“这些模型要参加全国海绵城市设计大赛,” 戴安全帽的教授调试着喷淋系统,“标题就叫‘方寸之间的防洪术’,让更多人知道小空间也能做雨洪管理。”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模型里的灵草标注数据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拥挤的城市注入自然的防洪智慧。
傍晚的阵雨再次突袭城区。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雨水花园的挡土埂,陆博士则监测着雨水井的水位变化,雨点敲打透水砖的声音如鼓点,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鲜亮。“你看这雨水花园多管用,” 老张抹着脸上的雨水笑,“刚才下了半小时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