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窑址生荣(3 / 4)

加入书签

得疏松肥沃,旁边摆着《太初规则》与《天工开物》的对照本。穿长衫的老画师指着《天工开物》里的 “草木与瓷土相济” 记载,激动得胡须颤抖:“原来古人早就懂植物与陶瓷的缘分!” 陈师傅趁机展示他收藏的窑工日记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“万历年间,窑边种薄荷,可解釉毒”,“那时候没有防毒面具,” 他拍着日记笑,“全靠这些草木保命,现在灵草也算接了班。”

下午的垂直绿化在烟囱外壁展开。林羽教大家用 “瓷钉挂植法”,在烟囱砖石缝里嵌入特制瓷钉,钉上挂着盛满改良土的陶袋,袋内栽着藤蔓灵草,“《考工记》说‘轮人毂轮,匠人营国,草人土化’,” 他往土中掺着长石粉,“枝条能顺着烟囱爬,既不破坏砖石结构,又能遮阳降温,就像给老烟囱戴顶绿帽子。” 沈教授在旁用超声波检测仪扫描,屏幕上的结构完整性图如蓝色波纹:“这些灵草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,” 她放大画面,“刚好能溶解砖石表面的风化层,就像给老窑做次洁牙。”

摄影爱好者们扛着相机来了。他们镜头下的窑址灵草有种古典美:匣钵里的灵草与青花残片相映成趣,藤蔓缠绕的烟囱如青瓷笔架,老匠人给灵草浇水的布满泥渍的手更是动人。“这些照片要参加陶瓷文化展,” 戴斗笠的摄影师说,“标题就叫‘窑火与绿焰’,让更多人知道老窑能长出新绿。”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,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,是在给沉睡的陶瓷文明重新注入生机。

傍晚的雷阵雨让窑址腾起白雾。林羽和匠人们忙着加固种植槽的陶土密封,沈教授则检查监测仪的防水性能,雨水敲打窑顶的声音如鼓点,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舒展,绿得像要滴下来。“你看这排水多顺畅,” 陈师傅抹着脸上的雨水笑,“当年建窑时就设计了‘龙吐水’排水系统,现在刚好给灵草浇水,一点不浪费。” 雨幕中,龙窑的剪影在水雾里若隐若现,灵草的绿色线条顺着窑身蜿蜒,像条苏醒的青龙。

泥料房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窑鸡。灵草用的是窑床区的耐热品种,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松柴香,“这汤比城里馆子的鲜,” 王婶撕着鸡腿说,“因为灵草吸了窑火的阳气,就像老话说的‘土有火气,草有灵性,汤有元气’。” 沈教授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,最新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升至 5.2%:“达到植物生长的良好标准了,” 她眼里闪着光,“再种三个月,就能在窑边种茶树,用窑水沏茶,给游客尝鲜。”

夜里整理资料时,林羽把《陶说》里的制瓷要诀与《太初规则》做比对。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,比如 “釉料需草木灰” 与 “灵草需窑灰”,“窑温要渐变” 与 “灵草要缓长”,只是载体不同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水顺着窑壁的排水槽流淌,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,他给小陈发去消息:“需要批瓷片书签,用窑址出土的残片打磨,背面拓印灵草图案,既能当纪念品,又能讲述草木与陶瓷的故事。”

第三天清晨,雾散后的龙窑泛着青灰色的光。林羽沿窑道巡查,发现烟囱外壁的灵草藤蔓已经爬了五米高,卷须紧紧抓住瓷钉,沈教授说这是 “文化遗产与生态修复的完美结合”。窑床的匣钵间,有戴胜鸟在觅食,陈师傅说这种鸟专吃破坏瓷土的害虫,“有它们在,就说明窑址的生态真的活了。” 匠人们在窑口竖起木牌,红漆写着 “每株灵草都是老窑的守护者”,旁边画着灵草的生长示意图,像给参观者上堂无声的生态课。

陶植共生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瓷厂前举行。穿汉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,沿着龙窑的轮廓排成队,将幼苗放入馆前的瓷质种植槽。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“瓷土守护者” 证书,证书用窑址的陶土压制,“要把灵草修复做成互动展项,” 馆长展开证书,“让参观者亲手调配改良土,知道保护文物与生态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