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窑址生荣(2 / 4)

加入书签

瓷变于夜’,现在灵草长在上面,比窑变还好看。” 林羽呷了口茶,发现茶汤里漂着片灵草叶 —— 是王婶特意放的,“孙子说这草能防辐射,”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,“林先生要是不嫌弃,我们家属院认养窑边的种植带,天天来浇水。” 很快,画瓷艺人、拉坯师傅都来了,有人带来废弃的釉料做肥料,有人提出用窑变釉色给灵草花盆上色,窑址入口的青石板路上很快排起长队。

傍晚的霞光给龙窑镀上胭脂色时,沈教授的检测仪终于传来好消息。经过苔藓改良的区域,有机质含量升至 3.5%,灵草幼苗的枯萎叶片间冒出新芽,“你看,” 她指着显微镜下的菌丝网络,“这些苔藓共生菌能分解窑灰里的硅酸盐,刚好成了灵草的养分,就像给老窑配了个营养师。” 周主任抱着摞新出窑的瓷盘走来,盘沿的青花纹路缠着灵草图案,“管委会要把旧瓷厂改造成‘陶植共生馆’,” 他指着盘底的印章,“馆长想请你在馆前做组灵草与瓷土的实验,既当展品又当教材,就像给老窑挂块生态牌。”

晚饭前的空闲,林羽跟着陈师傅沿窑道巡查。头灯的光柱刺破黑暗,窑壁上的烟痕如墨画,窑床的裂隙里卡着半片明代青花碗,碗底的 “福” 字还依稀可见。“前面的窑眼有股山泉渗出,” 陈师傅指着黑暗中的反光,“当年窑工就靠这水调釉料,现在水锈里都含钴元素,刚好试试灵草的吸釉本事。” 走过窑尾的烟囱基座,砖石缝里长出丛瓦松,肉质叶片上沾着细密的瓷粉,“这草能治烫伤,” 陈师傅摘下片叶子揉碎,“以前窑工被火烫了,就用它捣汁敷,比獾油管用。”

夜里的窑址格外静谧。林羽在泥料房整理记录,笔记本上画满龙窑的剖面图,标注着不同区域灵草的生长差异:“燃烧室:株高 5cm,叶片厚(储水);窑床:株高 12cm,叶片宽(吸热);窑顶:株高 8cm,叶片带绒毛(防蒸发)。” 窗外传来瓷坯干燥的细微声响,像老窑在轻轻呼吸。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:“需要一批瓷质种植槽,用废弃瓷土烧制,槽底刻灵草纹,能嵌进窑壁的凹槽,既不破坏遗址,又能让灵草攀附,就像给老窑装排绿色的瓷钉。”

深夜的龙窑突然传来异响。林羽披衣出去,借着月光看见只刺猬正在匣钵间刨土,嘴里叼着颗被灵草缠住的甲虫。他想起沈教授说的 “微生态修复”,突然明白健康的生态系统里,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。蹲在窑门口看刺猬消失在匣钵堆后,发现被翻动的窑土变得疏松,灵草的根系在缝隙中舒展 ——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,在文物遗址中比在普通土地上更显坚韧。

第二天清晨,瓷厂送来定制的种植槽。青灰色的瓷槽泛着釉光,槽底的灵草纹与元代窑工的刻痕如出一辙,“按您说的文物安全标准做的,” 厂长用软尺量着槽深,“壁厚 3 厘米,刚好能隔热保水,十个连起来就是条绿带。” 林羽和匠人们将种植槽嵌入窑壁的凹槽,槽与槽之间用陶土密封,形成贴合的绿线:“这叫‘瓷草共生’,” 他往槽里填充改良土时说,“灵草吸收窑灰里的矿物质,根系分泌物又能保护瓷面,就像给老窑和新草牵了红线。”

沈教授的团队开始布设微喷系统。喷头做成瓷滴的形状,隐藏在种植槽的边角,水雾细如釉料,“窑顶的灵草最缺水,” 她调试着定时器,“每天早晚各喷一次,模拟山雾,既补水又能降温,就像给植物上层釉。” 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则在安装红外监测仪,数据实时显示在遗址的电子屏上:“这些灵草就像窑址的健康监测仪,” 戴白手套的女生指着屏幕,“土壤酸碱度失衡了它就卷叶,重金属超标了它就变色,比任何报警器都灵敏。”

中午的 “瓷草市集” 设在窑前的广场上。林羽和匠人们摆了个 “灵草疗愈展”,玻璃缸里的焦土经过灵草改良,变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