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阡陌入城(5 / 7)
做的,纹理里还嵌着几粒陈年的松果,“压标本得‘先阴干’,” 他教孩子们整理花叶的动作如叠衣,“太晒则卷,太潮则霉,干湿得中才好保存。” 李老师带来的塑封机在一旁嗡嗡作响,“也可以用现代法子,” 她把压好的标本放进塑封袋,“就像您说的,古法存真,新法传久,各有各的好。”
林羽的手机突然震动,是二柱发来的视频。屏幕里的泽丰村正忙着插秧,兰婶站在田埂上挥着手,身后的稻田绿得像块翡翠,“村里的孩子们也在学《太初规则》,” 二柱把镜头转向祠堂,墙上贴着孩子们抄的农谚,“您寄回来的社区菜园照片,我们都贴在宣传栏里,说城里也有咱这样的田。” 林羽举着手机让孩子们看,视频里的插秧动作与菜园里的松土姿势渐渐重叠,像两条溪流在看不见的地方交汇。
傍晚整理农具时,张大爷发现少了把小镰刀。林羽在豇豆藤下找到时,刀被捆在竹枝上,旁边压着张纸条:“借去给爷爷割艾草了,周末还回来 —— 小宇。” 字迹歪歪扭扭,却透着认真,“这孩子昨天说爷爷风湿,” 林羽把镰刀擦干净挂回墙上,“《本草纲目》说‘艾草能通十二经’,说不定这把沾了菜园气的镰刀,割的艾草更管用。”
夕阳把菜园的影子拉得很长,林羽坐在石碾盘上翻《太初规则》。书页间夹着片社区菜园的豇豆叶,与泽丰村的标本并排放着,叶脉的纹路像两道平行的河。王主任提着个竹篮走来,里面装着新摘的黄瓜:“电视台说下周末来拍,” 她递过根带着花的黄瓜,“想请您讲讲‘耕读’在城里的意思,我说您准能讲透。”
林羽咬了口黄瓜,清甜味里带着阳光的暖意:“耕是让手沾土,读是让心沾墨,” 他指着菜园里的竹棚和黑板,“就像这黄瓜藤,得扎根土里,也得顺着架子往上长,缺了哪样都结不好果。”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,他们正把今天的标本贴在社区的展示墙上,每张标本旁都写着自己的名字和植物的故事,像片盛开在墙上的小花园。
夜里的社区活动室还亮着灯。林羽在整理农耕课的笔记,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农具的用法:锄头入土的角度、镰刀割草的力度、堆肥的分层比例,旁边都标着《齐民要术》的原文。窗台上的灵草盆栽又抽出片新叶,叶片的红纹在灯光下像条细细的溪流,“明天该给社区图书馆送些农书了,” 他对着灵草轻声说,“《泛胜之书》《农政全书》,得让城里的孩子知道,古人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纸页里,像种子藏在土里,等着发芽。”
第二天清晨,林羽带着捆泽丰村的稻杆去了社区学校。手工课上,孩子们用稻杆编小篮子,指尖的动作生涩却专注。“这稻杆得‘三折成角’,” 林羽握住个小女孩的手示范,“就像写字要横平竖直,编东西也得有规矩才结实。” 讲台上的投影仪正放着泽丰村的秋收场景,金黄的稻浪里,二柱正用和孩子们手里一样的稻杆捆稻束,“你们看,” 林羽指着屏幕,“这编篮子的稻杆,和捆稻子的是同一种,就像知识,不管在村里还是城里,根子都是一样的。”
课间休息时,校长领着位白发老人走进来。老人手里的布包里裹着本线装书,封皮写着 “耕读杂记”,字迹与《太初规则》有些相似,“这是我父亲 1950 年写的,” 老人翻开泛黄的纸页,里面画着农具图谱和读书心得,“看见你们的农耕课,就想起他说的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;一字一句,须念本源’。” 林羽接过书的动作如捧圣物,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泪痕 —— 想必是当年写下时动了真情,“这本《杂记》能放在社区图书馆吗?” 他望着老人,“让孩子们知道,耕读的根,早就扎在城里了。”
老人的眼眶红了:“我父亲临终前说,怕这手艺断在城里,” 他指着孩子们编的稻杆篮,“现在看来,根没断,还发了新芽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