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阡陌入城(6 / 7)

加入书签

。” 林羽把书小心地放进竹盒,盒里垫着社区菜园的艾草叶,“这书得‘垫艾草’,” 他盖盒的动作轻柔,“《岁时广记》说‘艾能辟邪’,其实是能护着这些老物件,不被时光磨掉滋味。”

下午的社区图书馆多了个 “耕读角”。林羽和志愿者们把《太初规则》《耕读杂记》等书摆成环形,中间放着个微型农具模型 —— 铁犁、木耙、石碾,都是按社区菜园的工具缩小的。“这叫‘书环’,” 林羽调整着书的角度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周行而不殆’,读书和种地一样,得循环着来,才得真味。” 书架旁的留言本上,有人写下:“原来种菜和看书,都是给心找个扎根的地方。” 字迹娟秀,像出自哪个孩子的母亲。

傍晚的社区广场响起了音乐,林羽抱着捆竹片往菜园走时,看见张大爷在教广场舞的阿姨们认识野菜。“这是马齿苋,能凉拌;那是灰灰菜,得用开水焯,” 他指着花坛里的杂草,“《救荒本草》里都写着,城里的草,也是药呢。” 阿姨们拿出手机拍照的动作认真,像在拍什么稀世珍宝,“下次活动教我们做艾草青团吧,” 穿红舞裙的阿姨拉着林羽的袖子,“听小林老师说,您这手艺是家传的。”

林羽望着广场上的热闹,突然觉得这城市就像片大菜园 —— 高楼是菜畦,街道是田埂,每个人都是棵努力生长的草木。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竹片,这些从泽丰村来的青竹,将要在社区菜园搭起新的篱笆,而篱笆上爬满的豇豆藤,会把乡村的气息,悄悄牵进城市的每个角落。

夜里整理完明天的课程表,林羽坐在书桌前给泽丰村回信。信里画了社区菜园的平面图,标着每个菜畦种的蔬菜,旁边写着:“城里的孩子知道了‘汗滴禾下土’不是诗句,是真能沾在手上的潮气;知道了‘书中自有黄金屋’,也包括菜畦里长出的黄瓜。” 信封里塞进片孩子们编的稻杆书签,上面系着根社区菜园的豇豆藤,像给故乡捎去条细细的绿线。

窗外的月光落在灵草盆栽上,新叶的红纹在夜里像醒着的眼睛。林羽想起老中医说的 “草木有灵”,或许这些从泽丰村来的草木,真的在悄悄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脉络。他拿起《太初规则》,在扉页写下新的批注:“耕读不分城野,有心处,皆是田园。” 字迹落在旧批注旁,新墨与旧痕渐渐相融,像两滴雨水落在同片土地。

第三天清晨,社区菜园迎来了群特殊的客人 —— 几位退休的老教师,带着自己的藏书来捐给 “耕读角”。其中位教历史的老教授带来本 1930 年的《农桑辑要》,书页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:穿长衫的年轻人站在田埂上,手里拿着书,身后是望不到头的稻田,“这是我祖父,” 老教授指着照片,“他说过‘读书是知理,种地是务实,缺了哪样都是瘸腿走路’。” 林羽把书插进 “耕读角” 的中心位置,照片朝着阳光的方向,“这照片得‘朝东放’,” 他轻声说,“就像祖父当年站在田埂上,永远望着太阳升起的地方。”

孩子们的农耕日记在展示墙上贴满了半面墙。有篇写着:“今天拔草时发现蚯蚓,张爷爷说它是‘松土的好手’,就像老师说的‘每个生命都有用’。” 旁边画着条歪歪扭扭的蚯蚓,身上穿着稻草做的小衣服。林羽看着这些稚嫩的文字和图画,突然明白所谓 “耕读传家”,传的不是具体的手艺或书本,而是那份对土地的敬畏、对知识的尊重,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要往哪里去的笃定。

中午的阳光正好,林羽在菜园的竹棚下给孩子们讲《齐民要术》。风从竹片的缝隙里钻进来,掀动着书页和孩子们的头发,像只看不见的手在轻轻抚摸。远处的高楼在阳光下泛着光,近处的菜畦绿得发亮,这两样看似不搭的景致,此刻却在风里融成了一幅画 —— 画里有城市的轮廓,有田园的脉络,有捧着书本的孩子,有握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