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阡陌入城(4 / 7)

加入书签

片,” 她指着菜园角落的篱笆,“得把那些旧农具摆得整齐些,镜头里好看。” 林羽望着篱笆下的石碾盘 —— 这是他托人从郊区老农家买来的,碾槽里还留着去年的谷糠,“这些家伙不是摆设,” 他用抹布擦拭碾盘的动作如抚玉,“得让它们真能干活,就像《太初规则》里说的‘器尽其用’。”

上午的农耕体验课定在辰时。林羽在竹制黑板上写了 “耕读传家” 四个毛笔字,墨汁是用松烟和淘米水调的,写在竹片上透着淡淡的黄,“古人说‘耕读传家久’,” 他指着字里的笔画,“‘耕’字右边是‘井’,得像浇地那样匀;‘读’字有‘言’,得如除草那般细,二者缺一不可。” 黑板旁的木架上,《太初规则》与《现代园艺技术》并排摆放,线装书的毛边与铜版纸的光滑相触,像两段时光在轻轻对话。

第一个到的是上周植物展认识的李老师,她带了三十个学生,手里的小笔记本画满了灵草的素描。“孩子们都想试试用传统农具,” 她指着男孩们手里的塑料小铲子,“我说得用真家伙才像样,就像您说的,得让手沾点土气。” 林羽从工具房抱出迷你版的竹制农具 —— 小锄头、小镰刀都是二柱特意编的,木柄打磨得溜圆,“这叫‘因材施教’,” 他给孩子们分工具的动作如分秧苗,“就像播种,得按苗的大小选合适的土。”

张大爷教孩子们分辨杂草时,林羽在篱笆边搭起简易的竹棚。竹片交叉的角度是六十度,既挡得住正午的太阳,又漏得进风,“这棚得‘留三分空’,” 他用麻绳捆扎的动作如编筐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大成若缺’,太严实反而闷得慌。” 棚下的石桌上,摆着从家里带来的粗瓷碗,里面盛着新摘的圣女果 —— 果皮上还沾着绒毛,是昨晚用灵草叶泡的水浇过的,“这果子得‘带露吃’,” 他递给最近的小男孩,“就像山里的野果,沾着露水才够鲜。”

西边的菜畦突然传来争执声。穿格子衫的年轻父亲正和孩子较劲:“用除草剂多快,非要用手拔?” 孩子攥着杂草不肯放:“林老师说手拔的草能堆肥,就像奶奶做酱要等发酵。” 林羽走过去时,看见那父亲手里的喷雾器还在冒白雾,“这除草剂是快,” 他指着喷雾器上的说明,“但《黄帝内经》说‘春三月,此谓发陈’,草木有生有灭,得让它们自然循环才好。” 他蹲下身示范堆肥的方法,把杂草与厨余垃圾分层铺在坑里,“就像沏茶要分层注水,才能出味。”

父亲的脸慢慢红了,放下喷雾器拿起小锄头:“我小时候在乡下也拔过草,” 他锄草的动作生涩却认真,“只是后来住了楼,忘了这些了。” 林羽递给他块擦汗的粗布巾 —— 布巾是用染坊剩下的边角料做的,蓝白格子像泽丰村的田垄,“城里的日子快,” 他望着菜畦里交错的身影,“偶尔慢下来拔拔草,也算给心松松土。”

中午的野餐摆在新搭的竹棚下。长桌上的食物摆成 “田” 字形:张大爷烙的杂粮饼、李老师带的水果沙拉、孩子们摘的圣女果,还有林羽煮的艾草粥。粥碗是从社区活动室借来的粗陶碗,每个碗底都印着不同的蔬菜图案,“这粥得‘边搅边喝’,” 林羽给孩子们分粥的动作如分茶,“顺时针搅三圈,能尝到艾草香;逆时针搅三圈,能喝出米的甜,就像读书,换个角度有新味。”

穿格子衫的父亲突然指着竹棚顶:“那些竹片拼的是啥图案?” 林羽仰头望去,阳光透过竹片的缝隙在地上投出菱形的光斑,“是泽丰村的晒谷场纹路,” 他数着竹片的排列,“横七竖八,合着‘七上八下’的农谚,既通风又遮阳。” 孩子们趴在地上描光斑的动作如拓印,笔尖在纸上画出细碎的菱形,像把菜园的阳光搬进了本子。

下午的活动是制作植物标本。林羽从背包里拿出压标本的木板 —— 这是用青崖山的老槐树桩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