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守静待春(2 / 4)

加入书签

字,字缝填着朱砂,“朱砂辟邪,” 挂牌的动作沉稳,“就像做人,得有守护才安稳。”

村东的祠堂前,几个老者正筹备 “祭寒神” 仪式。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,腊肉、米酒、糍粑摆成 “三牲” 之状,“这祭得‘巳时开始,未时结束’,” 他调整祭品的位置,间距一尺五寸,“《礼记》说‘季冬之月,出土牛以送寒气’,小寒祭寒神,求寒不极甚,春不迟到。”

祭品中的酒杯斟得六分满,“满则溢,浅则敬,” 斟酒的动作如量水,“《易经》‘谦卦’说‘谦尊而光’,祭神也得守谦,才显诚心。”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泥牛,牛身涂着红漆,“这是‘送寒牛’,” 他们齐声说,“保佑寒气早去,春天早来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雪地镀上金红,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,看村民们分新做的草帘。穿短打的后生用草绳绑草帘的动作麻利,每片草帘的绑绳长度相同,“这帘给李大叔,他要盖牛棚,草帘加固些,” 绑绳的动作自然,“那帘给王婶,她要盖鸡舍,草帘轻便些。” 分帘的族长用毛笔在帘上写字,每户的姓氏笔画工整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名可名,非常名’,记上姓,才不会拿错。”

酒坊的酒糟被收进竹筐,“这渣能喂猪,” 运渣的老汉推着车往猪圈走,“碎渣掺糠麸,能让猪长膘,就像小寒,酿了好酒,也得用酒糟养牲畜。” 祠堂后的空地上,几个妇人正用陶罐腌腊肉,肉块切得大小均匀,每罐放十块,“十为全数,” 装罐的动作整齐,“《易经》‘数往者顺’,腌到立春正好吃,一罐对应一月。”

村中的作坊里,几个妇人正做小寒糕。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花生的动作均匀,每斤粉放三两花生,“这糕得‘用姜汁和面’,” 她揉面的动作如揉棉,面团在掌心转动的圈数三十,“《易经》‘颐卦’说‘颐养之道’,小寒吃糕,得软糯带辛,才好驱寒。”

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,热气腾起如白雾,“六块一碟,” 装碟的动作麻利,“六为阴数,却含阳,《道德经》说‘万物负阴而抱阳’,借数养气。” 作坊的石臼里,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,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,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,“这粉撒在糕上,” 碾粉的妇人呵着白气说,“香得很,就像小寒的日子,冷里藏暖。”

戏台后的厨房里,几个老汉正熬小寒粥。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、红豆、生姜的动作均匀,每种食材的量相同,“这粥得‘武火煮沸,文火熬稠’,”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,“《黄帝内经》说‘冬藏精’,小寒喝粥,得稠如膏,暖如汤,才好养精。”

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,米粒与豆粒浮沉均匀,“每人一碗,” 分粥的动作均匀,“老人多放生姜,孩子多放红豆,” 师傅笑着说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各得其所欲’,这样才都舒坦。” 灶台边的竹篮里,煮好的栗子剥了壳,“这栗子能健脾,” 剥壳的姑娘动作麻利,“小寒寒,配粥吃正好养身。”

夜深时,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,看村民们给牲畜添夜草。马棚的灯光在夜色里透出暖黄,与远处传来的牛哞声交织成小寒的夜曲,“这草得‘铡成寸段’,” 客栈掌柜往草盆里添草的动作缓慢,“《道德经》说‘治大国若烹小鲜’,喂牲口也得精细,草段长短合宜才好嚼。”

祠堂的祭寒神仪式已结束,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柴的动作均匀,每刻钟添一根细柴,“这火得‘明而不旺’,” 火苗跳动的高度寸许,“太旺则耗柴,太弱则不暖,《道德经》说‘知足不辱’,够暖就行。”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节奏比冬至时更沉,像是被寒气凝住的钟摆。

林羽翻开《太初规则》,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,其中一页画着幅小寒农耕图,凿冰、编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