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守静待春(3 / 4)

加入书签

帘、腌肉、熬粥的场景连成环形,像个蓄阳的太极。他摸出怀里的罗盘,铜针在 “坎” 位微微颤动,指针映着窗外的冰光,泛出温润的光 ——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,此刻定在更深的积雪下缩成紧实的绿核,像颗含着阳气的珍珠,正默默蓄势。

他突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话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 所谓规则的公平,从不是 “强求暖意” 的妄为,而是 “蓄阳守静” 的智慧 —— 是凿冰时的匀凿、编帘时的留余、腌肉时的均分、守炉时的惜柴,是每种应对在 “寒凝” 后守住的平衡。就像《易经》“复卦” 的 “反复其道”,小寒蓄阳,是为了在循环中守住阳气的根基。

后半夜的雪下了起来,窗棂上的积雪厚如指节。林羽听着客栈屋檐的积雪 “噗” 地坠落,像大地沉稳的呼吸。“小寒的柴,得‘劈成尺段’,” 隔壁传来老汉的梦话,“长短合宜,才好添炉,不浪费。” 他想起白天凿冰的场景,匀凿分储、按需分配、互济互助 —— 这不正是 “小寒” 的真意?蓄得安稳,守得从容,在蓄阳间为春来铺路。
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林羽起身推开客栈的门。雪已没过脚踝,阳光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,村中的屋顶都盖着厚厚的白雪,像幅素净的水墨画。客栈掌柜递来块小寒糕,“这糕里加了花生,” 他指了指糕上的纹路,“《易经》‘随卦’说‘随,顺也’,跟着节气吃,身子就暖。”

走在村里的小路上,林羽看见田埂上已有农人在查看麦田。雪被踩出整齐的脚印,每步的间距一尺,“《齐民要术》说‘冬雪为麦被’,” 农人笑着打招呼,“这雪得厚,没过大麦半尺,小麦一尺,才好冻死虫害,又能蓄墒。” 他知道,小寒之后是大寒,寒意更浓,但蓄阳的智慧已让万物安守其位 —— 灵草在远方的雪下蓄阳,麦田在本地的雪被下蛰伏,村民在互济中待春。

路过酱坊时,妇人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。搅拌酱坯的 “哗啦” 声,与远处添炉的 “噼啪” 声交织成小寒的晨曲。林羽摸了摸背包里的《太初规则》,书页间的灵草枯叶似乎带着淡淡的生机,像在回应这小寒的静谧 —— 他知道,无论走到哪里,这蓄阳的道理都跟着他。

准备继续南行时,林羽回头望了眼临江村。渡口的冰堆在阳光下开始融化,酱坊的炊烟直直地升向天空,祠堂的祭炉还冒着细烟。他想起守祠老汉的话:“小寒蓄得足,春来长得壮。” 这像在说万物的规则 —— 蓄阳时越用心,春来时越有力。

踏上南行的路,积雪在脚下发出 “咯吱” 的声响。林羽知道,前路的寒意会更浓,但只要守住蓄阳的本心,就能在寒极中待春来。就像这小寒的规则,从不在对抗严寒,而在与寒共生,在蓄阳中守平衡,在守静中盼春来 —— 这便是道家 “守静致虚” 的真意,在至静时守住那份 “蓄”,才能在春来时接住那份 “生”。

行至村外的石桥时,林羽看见几个孩童在雪地里堆雪人。雪人堆得高矮均匀,每个雪人的眼睛都用黑炭嵌成圆形,“这是‘守岁人’,” 领头的孩子笑着说,“保佑大家平平安安等春天。” 林羽停下脚步,看孩子们用树枝给雪人插出手臂,树枝的长度相同,像给雪人安上了对称的羽翼。

不远处的河边,有位老渔翁正在凿冰捕鱼。冰洞凿得圆如满月,渔网撒下的弧度匀如新月,“这鱼得‘小寒捕’,” 老渔翁收网的动作缓慢,网里的鱼大小均匀,“《庄子》说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’,此时的鱼最肥,却不能多捕,得留着产卵。” 他把小鱼放回河里的动作轻柔,像在放生春天的希望。

林羽向老渔翁拱手道别,继续南行。阳光在雪地上反射出细碎的光,像撒了满地的碎银。他知道,小寒虽寒,但阳气已在悄然积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顶点小说网】 m.dy208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