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不看过度(3 / 4)
子。
此时身如摩尼珠,光耀无比。
[4]
五时七候
介绍
五时七候源于《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》,该文献融合了医学与丹道理论,是道教养生与内修的重要文献之一。
虽托名唐代着名医药学家和道士孙思邈之作,但《正统道藏》未载其原文,见于宋元道书辑录,现存版本多与《云笈七签·内丹部》、《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》等文献互见。
[5]
《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》将修行次第分为「五时」与「七候」,?五时?侧重于「调心定性」,对应性修中的摄念炼神,七候?侧重「炼炁化形」,体现命修中的神炁升华,其本质贯穿?神炁互化、性命双修的核心思想,内容融合了魏晋存思术与钟吕丹法体系,系统阐述修炼过程中身心转化的阶段性特征,体现了道教丹术从外丹转向内丹的过渡期特点。
[5]
五时
第一时,心动多静少,思缘万境,取舍无常,念虑度量,犹如野马,常人心也。
[6]
破妄:坐忘止念,外境不扰,动静初分。
第二时,心静少动多,摄动入心,而心散逸,难可制伏,摄之动策,进道之始。
[6]
摄心:心息相依,慧剑斩迷,神不外驰。
第三时,心动静相半,心静似摄,未能常静,静散相半,用心勤策,渐见调熟。
[6]
空明:神光初现,九窍通明,秽尽灵渊。
第四时,心静多动少,摄心渐熟,动即摄之,专注一境,失而遽得。
[6]
太冲:静主浮客,觉照如电,慧觉通灵。
第五时,心一向纯静,有事触亦不动,由摄心熟,坚固准定矣。
[6]
合真:心如止水,天心自照,神注太渊。
七候
第一候,宿疾并销,身轻心畅,停心在内,神静气安,四大适然,六情沉寂,心安玄竟,抱一守中,喜悦日新,名为得道。
[6]
筑基:调身净体,气贯周天,形基初筑。
第二候,过常限,色返童颜,形悦心安,通灵彻视。
移居别郡,拣地而安,邻里之人,勿令旧识。
[6]
蜕尘?:浊气尽涤,?凡垢尽倾,鹤返婴。
第三候,延年千载,名曰蚻人。
游诸名山,飞行自在,青童侍卫,玉女歌扬,腾蹑眕霞,彩云捧足。
[6]
乘霄:寿齐海岳,炁化虹霓,步虚九霄。
第四候,炼身成气,气绕身光,名曰真人。
存亡自在,光明自照,昼夜常明,游诸洞宫,诸仙侍立。
[6]
羽化:炁炼形销,光含万象,洞彻幽冥。
第五候,炼气为神,名曰神人。
变通自在,作用无穷,力动乾坤,移山竭海。
[6]
神游:身合玄机,神契太虚,不拘形迹。
第六候,炼神合色,名曰至人。
神既通灵,色形不定,对机施化,应物现形。
[6]
归墟:神入太冲,入虚合空,天门自通。
第七候,高物外,迥出常伦,大道玉皇,共居灵境,贤圣集会,弘演至真,造化通灵,物无不达。
修行至此,方到道源,万行休停,名曰究竟。
[6]
无极:然物外,万象归真,与道同存。
道教五仙
简介
道教经典《钟吕传道集》中将仙分为五等,分别是鬼仙、人仙、地仙、神仙、天仙。
[2]
<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