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刘备:朕不想当高祖,也不想让阿斗当汉文帝(6 / 13)
sp; 没错,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的党争。
司马炎是开国君主里面,威望倒数的存在。
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希望灭吴,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威信。
但朝中以贾充、荀勖、裴秀为首的一众大臣全部反对伐吴。
这其实大大出乎司马炎的预料。
因为他也认为,开疆拓土的事对大家都有利。
应该没几个人反对。
结果朝堂半数的大臣都反对,而且还是他老爹一朝的功勋名臣。
司马炎这个刚刚登基的新君,根本就镇不住他们。
有人反对,就有人支持。
除了司马炎这个渴望建立威信的新君之外,以羊祜、杜预、王濬为首的主战派都支持伐吴。
其实你仔细一对比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人员名单,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了。
没错,
反对伐吴的人,全部是司马昭一朝的开国元勋。
朝中话语权极重,有权有势。
而支持伐吴的人,在当时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话语权。
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。
那么,为什么反对伐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那就是贾充这帮人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。
如果当真灭了吴国,那么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,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。
这对这帮功勋老臣而言,是非常不利的。
而且在灭吴过程中,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,获得封赏。
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。
甚至搞不好,他们这些老臣还得在新贵面前靠边站。
故而,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。
朝堂上老牌功勋,便要集体反对灭吴。
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西晋才有的。
在人心利益面前,贾充这种人反倒很常见。
他在司马昭面前是一条忠犬,让干啥干啥。
把司马昭熬走了以后,仗着资历,变向欺负一下新登基威望小的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