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o章 隋太子杨烨定山东记(1 / 3)
开皇十七年,涿郡城外寒风吹得旌旗猎猎作响,杨烨身披玄铁鳞甲立于点将台上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隋刀的吞口。
三个月前他还是二十一世纪历史系研究生林烨,一场实验室事故后,竟成了大隋太子杨烨——这个在史书上只存在于野史传闻、未及登基便离奇病逝的皇子。
而此刻,他面前十万隋军阵列森严,身后却牵扯着整个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的暗潮汹涌。
“太子殿下,粮草押运仍缺三成,五姓七望那边传来消息,称山东秋收歉薄,愿以绢帛代粮。”
兵部尚书柳述躬身禀报,声音压得极低。
杨烨眸色一沉,他太清楚这些士族的伎俩了。
所谓“歉薄”
不过是托词,五姓七望盘踞山东百年,田亩万顷,此刻不愿出粮,分明是想看他东征高句丽时后院起火,好趁机要挟朝廷让步。
“告诉崔、卢、李、郑、王各家,”
杨烨的声音透过寒风传到柳述耳中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,“朝廷征调粮草,是为保大隋边境安稳,若哪家敢以绢帛充数,便是抗旨。
届时我奏请陛下,收回其在山东的永业田,交由府兵耕种。”
他深知五姓七望的命脉就在土地,这些士族靠着世代传承的田产,豢养佃户、私兵,才敢与皇权分庭抗礼。
如今他手握太子印玺,又有东征之名,正好借此机会敲打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。
三日后,杨烨率中军行至济州,刚入城门便接到急报:泰山附近有反王刘元进聚众数万,打着“清君侧、诛士族”
的旗号,连破三县,所过之处士族庄园被焚烧殆尽。
柳述脸色骤变,刘元进本是江南士族子弟,却因不满五姓七望垄断仕途而举兵,此刻在山东起事,分明是想借隋军东征之机浑水摸鱼。
更棘手的是,刘元进竟派人联络了曲阜孔家,承诺事成后尊孔氏为“天下文宗”
,让孔家嫡孙孔颖达入朝辅政。
“殿下,孔家乃山东文脉象征,若其倒向刘元进,恐怕整个山东士族都会动摇。”
柳述急得直跺脚,他出身关陇柳氏,与山东士族本就隔阂深重,此刻更是无计可施。
杨烨却反而冷静下来,他记得史书中孔颖达是初唐名儒,此刻虽年轻,却已是孔家新一代的掌舵人,此人虽重礼教,却更识时务,绝不会真的与反贼为伍。
当晚,杨烨屏退左右,只带两名亲卫,乔装成儒生模样,夜访曲阜孔府。
孔府外槐树叶落满地,守门的家仆见他们衣着朴素,本想驱赶,却被杨烨递上的一枚玉珏拦住——那是当年隋文帝为嘉奖孔家整理儒家典籍所赠,背面刻着“文运昌隆”
四字,唯有孔家嫡系才能辨认。
片刻后,孔颖达身着素色儒衫出迎,见杨烨虽一身布衣,却身姿挺拔、目光锐利,心中已猜到此人身份不一般。
待入了正厅,杨烨取下头巾,露出束的玉冠,孔颖达惊得起身行礼:“草民孔颖达,不知太子殿下驾临,有失远迎。”
“孔先生不必多礼,”
杨烨抬手示意他坐下,语气诚恳,“今夜前来,是为刘元进之事。
先生乃孔圣后裔,当知‘君臣有别’之理,刘元进聚众谋反,虽打着反士族的旗号,实则是想颠覆大隋江山,若其得逞,天下战乱再起,儒家典籍恐遭战火焚毁,先生难道忍心见此情景?”
孔颖达沉默不语,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。
他并非不知刘元进是乱臣贼子,只是五姓七望长期压制孔家,朝廷虽表面尊崇儒学,却始终未给孔家实权,刘元进的承诺确实让他心动。
杨烨看穿了他的心思,继续说道:“先生担忧孔家地位,杨某明白。
但刘元进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反贼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