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o章 隋太子杨烨定山东记(2 / 3)
,其承诺如同镜花水月。
反观朝廷,陛下已命我筹备国子监扩建,若先生愿助我平定山东,我愿奏请陛下,让孔家嫡孙入国子监任司业,主持儒家经典修订,让孔圣之学传遍天下。”
说到此处,杨烨话锋一转,语气中带上一丝威严:“况且,刘元进焚烧士族庄园,虽暂时痛快,却得罪了整个山东士族。
如今五姓七望已暗中调集私兵,若先生与刘元进扯上关系,他日五姓七望反扑,孔家恐难独善其身。
杨某此次东征,本就有意整顿山东士族,若孔家愿与朝廷合作,他日我登基后,必让孔家成为真正的‘天下文宗’,而非依附于其他势力的附庸。”
孔颖达抬起头,眼中闪过挣扎与犹豫。
他看着杨烨坚定的眼神,想起这些日子刘元进部下在曲阜附近劫掠百姓的行径,心中渐渐有了决断。
儒家讲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
,若连君臣天下都不顾,又何谈传承孔圣之学?他起身对着杨烨深深一揖:“殿下所言极是,草民糊涂,险些酿成大错。
孔家愿助殿下平定反贼,明日便派人前往刘元进大营,假意应允其要求,实则为殿下传递消息。”
杨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他知道收服孔家,便等于掌控了山东的文脉,五姓七望再想借“尊儒”
之名对抗朝廷,便没了借口。
次日清晨,孔颖达果然派人前往刘元进大营,约定三日后在泰山脚下会师,共讨五姓七望。
刘元进不知是计,得意忘形,竟将主力全部调往泰山,只留少量兵力驻守已攻占的县城。
杨烨得知消息后,立刻调兵遣将:命右卫大将军李景率两万骑兵,连夜奔袭刘元进的粮道;命左武卫将军长孙晟率三万步兵,埋伏在泰山附近的山谷中;自己则亲率五万中军,正面迎击刘元进。
他特意嘱咐李景,若遇到五姓七望的私兵,不必与其交战,只需将刘元进粮道被断的消息传开即可。
三日后,刘元进率领五万大军抵达泰山脚下,却迟迟不见孔家的人来。
正在他疑惑之际,探马来报:粮道被隋军截断,后方县城也被隋军收复。
刘元进大惊失色,正想下令撤军,山谷中突然响起号角声,长孙晟率领的步兵从两侧杀出,箭如雨下。
刘元进的军队本就是乌合之众,此刻腹背受敌,顿时乱作一团。
杨烨亲率中军冲锋,玄铁鳞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,隋刀挥舞间,叛军纷纷倒地。
刘元进见大势已去,想策马突围,却被杨烨一箭射落马下,当场被生擒。
这场战役仅用了一个时辰便结束,隋军大获全胜,斩两万余级,俘虏三万余人。
战后,杨烨并未立刻处置俘虏,而是下令将刘元进的罪行昭告天下,同时释放了那些因被胁迫而加入叛军的百姓。
消息传到五姓七望耳中,各家族长皆坐立不安。
他们本想坐山观虎斗,却没想到杨烨如此迅地平定了叛乱,还收服了孔家。
更让他们心惊的是,杨烨在处置俘虏时,特意提到“刘元进焚烧士族庄园,实乃祸乱天下之举”
,既谴责了反贼,又暗指五姓七望平日欺压百姓,才给了反贼可乘之机。
几日后,杨烨在济州府衙设宴,邀请五姓七望的族长前来赴宴。
席间,杨烨不提粮草之事,只与众人谈论儒学经典,孔颖达坐在一旁,不时附和杨烨的观点,言语间处处彰显对朝廷的尊崇。
崔氏族长崔弘度几次想提起粮草短缺的事,都被杨烨不动声色地岔开话题。
宴至中途,杨烨起身举杯:“诸位都是山东望族,世代受大隋恩宠。
如今高句丽犯我边境,我大隋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,若后方粮草不济,便是我等的罪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