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九十二章 利益(3 / 5)
完流程,可能要半年。可有一位中风瘫痪的大娘,每天靠女儿背上下楼吃饭。她说她宁愿死,也不想再麻烦闺女。”
执法队长愣住。
这时,程怀古拄着拐杖缓缓走出:“同志,我知道规矩重要。可有时候,人心比规章更早到达现场。你们若真要拆,请当着那位大娘的面拆??让她亲眼看着这条能让她独立行走的路被毁掉。”
风忽然静了。
良久,执法队长摘下帽子,低声说:“工程必须报备。但现在……我给你们三天时间完成收尾。之后我会提交情况说明,申请补办手续。”
人群爆发出掌声。有人哭了。
当晚,“听松居”召开紧急议事会。议题只有一个:面对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与外部压力,如何守住初心?
林小满率先发言:“最近有三家媒体想找我做专访,标题都想好了??《贫民窟里的天使女孩》。我不怕苦,但我讨厌被神化。我不是天使,我只是不想装作看不见痛苦。”
程怀古点头:“一旦我们成了符号,真实就会消失。别人记住的不是我们的行动,而是他们的感动。我们要警惕这种‘善良消费’。”
李言诚翻开笔记本,念出一段话:“‘真正的共同体,不是因同情凝聚,而是因共情相连。’我们不能只做施予者,也要学会接受帮助。所以我提议:开放‘需求墙’。”
他在黑板上画了一面虚拟的墙:“每个人都可以贴便签??‘我家水管坏了需要修理’‘孩子没人接放学’‘我想学写字’。让受助者也成为求助者,让帮助成为双向流动。”
众人沉思,最终一致通过。
第二天,“需求墙”出现在食堂侧廊。起初空荡,第三天才出现第一张纸条:
>“我是拾荒的李婆婆,腿伤还没好利索。谁家有多的拐杖?不用新的,旧的也行。”
不到两小时,三副拐杖摆在了窗台上。
一周后,墙上密密麻麻贴满请求:修电视、改衣服、辅导数学、陪去医院……甚至有一张写着:“我想找个说话的人,每周聊一次天,我可以煮茶。”
回应的速度令人动容。那个曾想跳楼的少年小宇,主动认领了“陪聊”任务。他每周三下午准时出现,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捧着一本《倾听的艺术》笔记,认真记录对方说过的话。
“你不觉得烦吗?”有一次李言诚问他。
“以前我觉得全世界都不听我说话。”少年低头搓着手,“现在我能听别人说话,已经很好了。”
春深时节,槐花开满了院子,香气沁人。市政府终于批复了“流动医疗餐车”试点项目,拨款三十万用于改装两辆多功能车,配备基础诊疗设备与恒温送餐箱。发改委特别注明:“非购买服务,仅为支持民间自治探索。”
首批试运行选定城乡结合部三个失能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