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九十二章 利益(4 / 5)
老人聚居点。李言诚亲自随车出诊,每到一处,总有老人拉着他的手不愿松开。
“你们不来,我就一天只吃一顿。”一位患糖尿病的老太太抹着眼泪,“不是舍不得钱,是没人提醒我按时吃饭。”
餐车配备了血糖仪、血压计,还有简易心理咨询角。程怀古坚持要在车上挂一幅复刻版“悄悄话树洞”画框,哪怕空间逼仄。
“有些话,只能对着树说。”他说。
某日傍晚,餐车停靠在废弃工厂改建的群租房外。这里住着十几户外来务工家庭,环境嘈杂,卫生堪忧。一个瘦弱的女孩怯生生走近,递上一张纸条:
>“我妈妈昨晚吐血了,但她不肯去医院,说没钱。我能带你们去看看她吗?”
李言诚随她上楼,穿过堆满杂物的走廊,推开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屋子。女人蜷缩在床上,面色蜡黄,呼吸急促。初步检查怀疑胃溃疡出血,需尽快转院。
“我没身份证,也没医保……”女人虚弱地说,“打工这么多年,公司从来没给交过保险。”
“没关系。”李言诚握住她的手,“我们现在就送你去急诊,费用先挂账。其他事,我们帮你解决。”
那一夜,餐车变身临时救护车,一路鸣笛驶向市中心医院。途中女孩一直紧紧抱着母亲的手,嘴里反复念叨:“你会好的,会有好起来的一天……”
三天后,女人脱离危险。妇联介入协调劳动监察部门追讨欠薪与社保补缴,社区基金会为其子女申请助学金。出院那天,全楼住户自发凑钱买了水果篮,送到食堂表示感谢。
风波并未平息。某财经自媒体发布长文《“晨光模式”背后的隐性风险:去制度化的温情能否持续?》,引发广泛讨论。文中质疑互助积分是否涉嫌变相发行货币,志愿服务是否逃避劳动法监管,甚至警告“此类组织可能演变为基层权力真空地带的新形态控制体系”。
舆论再度分裂。
支持者称其为“草根民主的萌芽”,反对者斥之为“浪漫主义乌托邦”。有人留言:“他们不过是用道德绑架维持运转,迟早崩塌。”
李言诚没有回应。他在值班日志上写下:
>“今天我们收到了一封匿名信,里面夹着五百元现金和一张纸条:‘我也曾骂过你们是作秀。可当我失业三个月、靠你们一碗面撑过来的时候,我才明白,有些温暖不需要解释。’
>
>我们不做辩论。
>我们只继续做饭、送饭、听人说话、为人系鞋带。
>时间会证明一切。”
五月的第一个周末,“晨光”举办首次开放日。数百市民前来参观,有人带着锅碗瓢盆捐赠,有人现场报名成为志愿者,还有小学生集体朗诵自创诗歌《红背心之歌》。
&nbs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