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4章 离骚天音(2 / 3)
谛。”
柳文渊离去后,一路靠卖字为生,终于抵达京城。
时值大考前夕,京中文人云集。
一日,他在一家书肆帮工,见几位文人正在争论《离骚》中一段的释义,各执一词,互不服气。
柳文渊听了一会,忍不住插嘴道:“诸位所言皆有道理,但若知楚声吟法,便知此段当如是解”
说罢,他竟用那夜所学的楚声,低声吟唱起来。
初时几位文人面现不屑,但听了几句后,皆神色肃然。
那悲怆雄浑的声调,虽不高亢,却直击心灵,令人恍如亲见屈原行吟江畔的孤愤身影。
一曲终了,书肆内鸦雀无声。
忽然,屏风后转出一位青袍老者,抚掌叹道:“此声此解,真乃千古绝响!
不知小哥师从何人?”
旁边有人惊呼:“是翰林院大学士苏公!”
柳文渊忙躬身行礼,将自己汨罗江畔的奇遇如实相告。
苏大学士闻言,神色凝重:“楚声失传久矣,老夫曾于古籍中见其名,未尝闻其声。
若你所言非虚,实乃文坛幸事。”
遂邀柳文渊至府中详谈。
在苏府,柳文渊将《屈子天问解》呈上。
苏大学士越看越惊,连夜召集几位博学大儒共同品鉴。
众人皆称奇不已,认为此文解开了楚辞研究中诸多悬案。
不出数日,柳文渊之名轰动京城。
他的《屈子天问解》被士人争相传抄,那“楚声十八调”
更是被文人雅士竞相学习。
苏大学士亲自保举他免试入翰林院,一时间,柳文渊从落魄书生一跃成为文坛新星。
然而,就在声名最盛之时,柳文渊却日渐憔悴。
他常常独自呆坐,眼神空洞,有时夜深人静时,会突然惊醒,喃喃自语:“我听不见了再也听不见了”
原来,自那夜之后,他再也未能听到江上的天音。
更可怕的是,他脑海中那曾经清晰无比的楚声记忆,也在逐渐模糊。
他试图再次吟唱,却总觉得缺了灵魂,再无比当初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一次文人集会上,众人恳请柳文渊亲自吟唱楚声。
他勉强开口,却声音嘶哑,调子平平,毫无传说中的神韵。
在场者虽表面称赞,私下却议论纷纷,怀疑他之前的成名的确只是侥幸。
柳文渊感受到这些变化,心中愈焦虑。
他开始闭门不出,强迫自己回忆那夜听到的每一个音符,每一处转折,却越是用力,遗忘得越快。
一晚,苏大学士前来探望,见他形容枯槁,案头堆满废纸,叹道:“文渊啊,天命不可强求。
你既已得屈子真传一二,何不就此着书立说,传承后世?”
柳文渊苦笑:“先生不知,那夜我所闻所见,如天地初开,如今却如雾里看花,渐行渐远。
若不能重现当日之声,生亦何欢?”
苏大学士摇头:“痴儿,天机岂容凡人久窥?你能得一夕之悟,已是莫大机缘,何必强求永恒?”
柳文渊表面称是,心中却已打定主意。
端午将至,他辞别苏大学士,说要南下游学,实则再赴汨罗江。
再回汨罗江畔,守祠老者见他形销骨立,大吃一惊:“公子何至如此?”
柳文渊执老者手:“老丈,我为楚声而来,盼能再闻天音。”
老者叹道:“去岁我已告诫,仙音不可再闻。
你已得屈大夫真传,何不善自珍重,福泽文林?”
柳文渊摇头:“若不能重现当日之声,所学终是皮毛。
此番我定要录下完整楚声,传之后世。”
是夜,端午前夜,江上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