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4章 离骚天音(1 / 3)
汨罗江畔有座屈原祠,年久失修,墙垣斑驳,却常年有香火供奉。
每逢端午前夜,江上总会传来一阵阵吟诵《离骚》的声音,那声调悲怆雄浑,不似人间音律。
当地老人都会低声告诉晚辈:“这是屈大夫的忠魂未散,在向天地诉说着他的忧愤啊。”
话说这年五月初四,天色向晚,一个名叫柳文渊的落魄书生,背着破旧书箱,步履蹒跚地来到屈原祠前。
他年约二十五六,面容清瘦,衣衫虽打了好几个补丁,却浆洗得干干净净。
祠内走出一位守祠的老者,须皆白,见书生模样,便问道:“年轻人,天快黑了,你这是要往哪里去?”
柳文渊躬身行礼:“小生赴京赶考,盘缠用尽,只得沿途借宿。
见有此祠,想恳请老丈行个方便,容我暂住一宿。”
老者打量他片刻,叹道:“进来吧。
不过今晚是端午前夜,夜里江上或有异响,你听到什么,切莫惊慌,更不可出祠窥探。”
柳文渊连声道谢,心中却不以为意,只当是乡野迷信。
夜深人静,柳文渊在祠内偏房躺下,却因腹中饥饿,辗转难眠。
忽然,远处江上隐隐传来声响,初如蚊鸣,继而渐响。
他侧耳细听,竟是有人在吟诵诗文!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
那声音悲凉雄浑,仿佛裹挟着千年忧愤,穿透夜色,直抵心灵。
柳文渊自幼熟读《离骚》,却从未听过如此摄人心魄的吟诵。
声调忽高忽低,时而如泣如诉,时而慷慨激昂,完全不依当世流行的吟诗调子。
他一时痴了,不由自主地起身,悄悄走到祠门边,从门缝向外望去。
但见江面雾气氤氲,一轮残月隐现云中,水天之间似有一道朦胧身影,正对天吟唱。
那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,让柳文渊心神俱醉。
他不知不觉推开祠门,一步步向江边走去。
守祠老者梦中惊醒,现书生不见,急忙追出,见他已走近江岸,急得大喊:“快回来!
不可近听仙音!”
柳文渊却恍若未闻。
此刻,他全部心神都被那吟诵声吸引。
奇异的是,那声音所用的语言他本应不懂,却莫名理解了其中深意;那吟唱的调子他从未听闻,却仿佛早已深植骨髓。
忽然,江上声音戛然而止,雾气消散,月隐云中,四下里一片死寂。
柳文渊呆立江边,半晌,才如梦初醒,踉跄返回祠中。
守祠老者见他回来,连声道:“孽缘,孽缘啊!
你可知这江上仙音,凡人近听不得?往年也有几个胆大的,不是疯癫就是重病,没一个有好下场!”
柳文渊却神情恍惚,喃喃道:“我懂了,我懂了”
原来,就在刚才聆听天音的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《离骚》中许多原本晦涩的段落,更领悟了一种早已失传的“楚声”
吟唱法。
那是一种源自楚地的古调,声韵流转间,自有天地至理。
第二天是端午,乡民们聚集江边赛龙舟、投粽子,祭祀屈原。
柳文渊却闭门不出,在祠中借来纸笔,奋笔疾书。
守祠老者见他眼中有光,面泛红潮,担心不已,几次送饭,都见他伏案疾书,口中念念有词,时而按新悟的楚声吟唱几句,声调悲怆,令人闻之落泪。
如此三日,柳文渊写就一篇《屈子天问解》,详述他由天音领悟的《离骚》真义,又附“楚声十八调”
的吟唱之法。
第四日清晨,他将文稿小心收好,辞别守祠老者:“多谢老丈收留之恩。
小生此行,若能遇得知音,必返还与您共研楚声真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