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七章 如数家珍(1 / 6)

加入书签

    (一)

    田歌受到鼓励,一边吃涮羊肉,一边继续给大家讲老北京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。

    堂、庄、楼、居、斋、坊、轩等都是老北京饭馆喜欢使用的字号,现在,这些字号依然被沿用着。分类的依据是饭馆规模的大小,最大者为堂字号,可办大型筵席,王公大臣设宴都要在这里摆,但堂字号饭馆大多不复存在。现在,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楼、居、坊、轩字号饭馆,规模不大,菜品精致,百姓也能吃得起,所以人气很旺。其特色菜曾被一代人铭记,时至今日,老字号的招牌菜依旧是让人一口难忘。只要吃过一次,下次再有人让你推荐几个地道的馆子,你肯定会毫不犹豫推荐这些百年老店。

    居字号的八大居有福兴居、万兴居、同兴居、东兴居、柳泉居、广和居、同和居、砂锅居。居和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只办宴席,不办堂会,规模相对较小,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的举人落脚之地。

    同和居位于西四,创于1822年,主营山东“福山帮”菜,也就是以海鲜烹饪为主。同和居菜单中有很多宫廷御膳房的名菜,尤其以原料仅仅是鸡蛋、白糖和淀粉三样最简单食材的“三不粘”这道菜,最为有名。当年日本天皇为吃这道菜,派专人来买,再用保温桶带回日本。鸡蛋黄、加水、加绿豆淀粉、加糖,下锅推炒,五分钟后,液体就变为固体。不能眨眼,一眨眼,上一秒还是金黄色的液体,下一秒,就变成了一整块。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厨师不停地翻勺,勺不离火,火不离勺,要翻五六百次。出锅的时候,一气呵成,出溜到准备好的盘子上,真正做到一不粘勺、二不粘盘、三不粘牙。

    福兴居位于前门外,它的鸡丝面颇有名。光绪皇帝每次逛八大胡同,必去那里吃鸡丝面。

    砂锅居又名和顺居,位于西四,始于1741年,因一口据传自明代的特大砂锅而得砂锅居外号。它是北京最大的砂锅菜肴老字号,菜品以砂锅白肉为最佳。砂锅居生意兴隆,但因地小人多,只卖半天,所以,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语:沙锅居的幌子,过午不候。

    砂锅居的煮白肉,源自萨满祭祀的“神余”。清朝皇室在特殊的日子,都会举办萨满祭祀活动。活动中有一项仪式是“摆牲”,就是把去皮煮好的猪肉,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指定的位置。活动还包括“吃肉”,这个肉就是萨满祭祀中摆放过的肉。这个时候,“吃肉”就被称作“吃神余”。西四地界和缸瓦市附近有礼王府、定王府,还有远一点的恭王府,所以,皇室的祭祀活动频繁,“神余”太多,吃不完。据说乾隆年间定王府里的更夫思想活泛、颇具经济头脑,就在王府的更房外墙,开了一个小店,卖的就是王府里的“神余”。由于肉质好、做法讲究,生意越来越好。当年还有人写诗:“缸瓦市中吃白肉,日头才出已云迟。”所以,砂锅居这个小小饭馆,可以说保留了两百年前北京满族祭祀活动的一个影子。

    广和居是鲁迅先生邀朋聚友常去的地方。它是道光年间专为南方人开设的南味馆,其中南炒腰花、酱豆腐、潘氏清蒸鱼、清蒸干贝、蒸山药泥,都驰名一时。

    柳泉居始于明代隆庆年间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。柳泉居集宫廷、山东、清真三大菜系精华于一体,精于扒、爆、炒、煨。拿手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