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八章 夜游什刹海(3 / 7)
他身后的名声应不输宋教仁。鬼使神差,摄政王载沣优柔寡断,留了他一命。我看他的诗应该改作:曾经慷慨歌燕市,也算从容作楚囚。喊罢饮刀成一快,留嘲不负少年头。”秦科说道。
“改得好!”田歌拍手称道。
“传说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,就会一生相知相守。”林海东一听田歌这么说,立即牵着孟长雪的手,在桥上走了好几个来回,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。
(二)
走过银锭桥,向东不到一百米,看到一栋二层仿古小楼,大门正对着前海。田歌说这里曾经是北京八大楼之一的“庆云楼”。
庆云楼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鲁菜酒楼,老板是山东人,始创于清道光元年(1820年)。位置是八大楼中最好的,可以把什刹海的风景尽收眼底。当年的瑞亲王、恭亲王、庆亲王都是此间常客,台湾已故著名作家唐鲁孙先生笔下也多次提及什刹海庆云楼。后来,老板另择他业,庆云楼关张,原庆云楼的骨干流散他处,逐渐创建了京城的八大楼。
老庆云楼原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变成了住家,主人姓朱,从事裱画行业并在业内颇有名气。1990年前后,启功先生来此裱画,听闻此地乃是名噪一时的庆云楼旧址,便即兴题写了“庆云楼饭庄”五个大字。不知道庆云楼何时才能重新开张,恢复它往日食客盈门的热闹。
几个人往前又走了几十米,来到烟袋斜街。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,西至小石碑胡同,全长232米,均宽4米。它形成于元代,初称“打渔厅斜街”,清乾隆年间称“鼓楼斜街”,清末改称“烟袋斜街”,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。
旧时老北京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烟的嗜好,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。鼓楼前、地安门外有众多烟铺,斜街上也一家挨着一家开起了烟袋铺,烟袋斜街的俗称便慢慢流传开来,后来也将鼓楼斜街的名字改作烟袋斜街。
1912年,末代皇帝溥仪退位,大清王朝结束。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,无法维持他们的奢侈生活,又缺少谋生的门路,就把家里的古文字画、奇珍异宝,偷偷拿到烟袋斜街上变卖,一时间,烟袋斜街上就开设了许多经营文房四宝、古玩玉器、装裱字画的商铺,被誉为“小琉璃厂”。
走在烟袋斜街上,看到一家卖糖葫芦的小店,秦科给每人买了一串酸甜可口的糖葫芦。
田歌领着大家逛了几个胡同,又转回到位于银锭桥南端的后海南沿。这里是后海酒吧最集中的地方。
田歌说后海酒吧的开张时间要比三里屯酒吧晚几年。三里屯酒吧街位于使馆区,走的是流行牌。后海酒吧街走的则是文化牌,让西式酒吧与中式茶馆、酒肆并存。酒吧临后海而聚,大概有二三十家的样子。没有嘈杂的音乐,只有悠扬的歌声和独有的文化气息,加上老北京的后海特色,便呈现出现代都市的另类繁华。
田歌领着大家走到一个名字叫“蓝莲花”的酒吧,说这是后海开张的第一家酒吧。站在酒吧门口的服务生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