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高阳关暗流涌动汴梁城密信频传下(1 / 4)
赵恒握着刘娥的手,指尖传来的暖意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。
窗外的雪又下得密了,落在琉璃瓦上簌簌作响,像是在为这朝堂的暗涌添几分寒意。
他望着案上摊开的边境舆图,黑水城的位置被朱砂圈了个红圈,像颗嵌在边境的毒瘤,“曹玮明日便能领兵出,但愿他能赶在西夏人动手前抵达高阳关。
只是……”
他话锋一转,眉头又皱起来,“太后那边若知道朕派了援兵,怕是又要生出别的事端。”
刘娥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,声音柔中带韧:“陛下是大宋的天子,守土护疆本就是您的职责,太后纵有不满,也不能违逆国法道义。
况且如今边境危急,满朝文武都看着,她若真要从中作梗,便是失了民心。”
正说着,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:“陛下,寇准大人、张咏大人求见。”
赵恒精神一振,连忙道:“快请他们进来。”
不多时,寇准和张咏并肩走进御书房。
寇准身着藏青朝服,须微白却腰杆挺直,手里还攥着一卷奏折;张咏则穿着常服,脸上带着赶路的风尘,显然是刚从城外军营回来。
两人见了赵恒,齐齐躬身行礼:“臣等参见陛下。”
“免礼。”
赵恒示意他们坐下,又让小太监奉茶,“两位爱卿今日一同前来,可是为了西夏的事?”
寇准先开口,将手中的奏折递上前:“陛下,这是臣刚收到的西北急报,李德明已下令封锁黑水城通往大宋的所有商道,还在边境扣押了三名大宋商人,理由是‘疑似细作’。
臣料想,这是他在为偷袭高阳关做铺垫,先断了咱们的消息来源。”
张咏也跟着说道:“陛下,臣今日去了京郊禁军大营,见士兵们操练还算勤勉,只是粮草和御寒的棉衣尚有缺口。
曹将军明日领兵出,若是粮草跟不上,怕是会误了行程。
臣已让人去户部催办,可户部侍郎说,太后有令,‘非紧急军情,粮草调拨需先禀明慈宁宫’,这分明是在故意拖延!”
赵恒听到“太后”
二字,脸色顿时沉了下来。
他重重拍了下案几,茶盏都震得叮当响:“岂有此理!
都到这个时候了,她还在计较这些!
传朕的旨意,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三万石、棉衣五千套给曹玮大军,若有延误,朕唯户部尚书是问!”
“陛下英明!”
寇准和张咏齐声应道。
寇准又道:“陛下,除了粮草,臣还有一事启奏。
近日汴梁城里有不少流言,说杨延昭将军私通西夏,意图谋反,这些流言多半是太后那边的人散播的,目的是扰乱民心。
臣请陛下下一道圣旨,澄清流言,安抚百姓,也好让杨将军在高阳关安心御敌。”
赵恒点了点头:“爱卿说得是。
朕明日一早就下旨,不仅要澄清流言,还要表彰杨延昭镇守高阳关的功绩,让天下人都知道,朕信得过他。”
三人又商议了半个时辰,从边境防务谈到朝堂稳定,直到窗外天色擦黑,寇准和张咏才起身告辞。
御书房里又恢复了安静,赵恒看着案上的圣旨草稿,心里却五味杂陈。
他知道,这道圣旨不仅是给杨延昭的定心丸,也是给太后的警告,可以太后的性子,怕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。
而此时的汴梁城朱雀大街上,一家名为“醉仙楼”
的酒肆里,正坐着一位特殊的客人。
此人一身白衣,手持折扇,虽在寒冬却风度翩翩,正是刚从苏州赶来汴梁的大词人柳永。
柳永刚坐下,店小二就满脸堆笑地跑过来:“柳公子,您可有些日子没来了,还是老样子,来一壶女儿红,再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