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汴梁传旨藏蹊跷旧敌寻仇搅风云公元1o12年夏-秋上(1 / 14)
高阳关的夏天总带着股刚猛劲儿,日头把城墙晒得烫,连吹过的风都裹着热浪。
杨延昭刚巡查完西城门,卸下盔甲就灌了半壶凉茶,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,才压下浑身的燥意。
帐帘被风掀得哗啦响,慕容雪端着个木盆走进来,盆里是刚拧好的布巾,还冒着水汽。
“看你这汗流的,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。”
她把布巾递过去,指尖碰到杨延昭胳膊上的旧疤,又轻轻摩挲了两下,“今天训练强度是不是太大了?周将军刚才还跟我说,几个新兵蛋子练到腿软,直喊‘杨将军比辽兵还狠’。”
杨延昭接过布巾擦着脸,闻言笑出了声:“不狠点怎么行?辽人那股子蛮劲,没点真本事下次怎么扛?再说了,我看那几个新兵是故意装软,昨儿晚上还见他们偷偷在伙房偷肉吃。”
他放下布巾,伸手把慕容雪拉到身边坐下,“对了,岳父那边怎么样?早上听你说他咳嗽又重了。”
“爹老毛病了,一到夏天就犯喘。”
慕容雪靠在他肩上,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他衣摆的纹路,“我给他熬了百合粥,又配了些润肺的草药,刚才去看的时候已经睡下了。
对了,张老板中午送了些新摘的桃子过来,脆甜脆甜的,我留了几个在你案上,记得吃。”
两人正说着家常,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,紧接着是周信的大嗓门:“将军!
将军!
汴梁来圣旨了!
还带了不少人,看着排场不小!”
杨延昭心里“咯噔”
一下——自上次张咏被贬后,汴梁那边除了按月送来的军饷,就没再传过消息。
这时候突然来圣旨,是好事还是坏事?他立刻起身,整理了一下衣袍:“走,去看看。”
中军帐外已经围了不少士兵,都踮着脚往里面瞅。
几个穿着锦袍的太监站在帐前,为的是个脸白无须的中年太监,手里捧着明黄色的圣旨,下巴抬得快碰到天上。
见杨延昭过来,他眼皮都没抬一下,尖着嗓子喊:“杨延昭接旨!”
杨延昭依着规矩跪下,身后的周信、王等人也跟着跪下。
太监慢悠悠展开圣旨,念道: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高阳关守将杨延昭,督师有功,退辽护境,劳苦功高。
今汴京天书殿已成,朕将择吉日举行封禅大典,特召杨延昭即刻回京,参与大典,另有封赏。
钦此。”
念完圣旨,太监把圣旨递过来,语气里带着几分施舍:“杨将军,接旨吧。
陛下可是记挂着您的功劳呢,这封禅大典,满朝文武能参加的可没几个。”
杨延昭接过圣旨,心里却犯了嘀咕——赵恒放着边境安危不管,一门心思搞封禅,这时候召他回京,明摆着是想让他去凑个热闹,彰显自己的“圣德”
。
可高阳关刚安稳没几个月,他要是走了,万一辽人再来犯,谁来主持大局?
“公公,”
杨延昭起身拱了拱手,语气客气,“高阳关乃北方门户,如今虽暂无战事,但辽夏两国虎视眈眈,臣若此时离京,恐有不妥。
能否容臣上书陛下,待安排好防务再动身?”
那太监脸色立刻沉了下来,斜着眼睛打量杨延昭:“杨将军这是不给陛下面子?封禅大典是何等大事,陛下召你回京是抬举你,你还敢讨价还价?再说了,不就是个高阳关吗?有周将军、王将军在,还守不住?”
周信一听不乐意了,刚想开口反驳,被杨延昭用眼神制止了。
杨延昭知道,跟这些太监讲道理没用,他们只认皇帝的命令,要是把他们惹急了,回去在赵恒面前说几句坏话,反而麻烦。
“公公息怒,臣并非不愿回京。”<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