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汴梁雪夜 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(3 / 17)

加入书签

他停下脚步,看向赵普,语气斩钉截铁,“明日早朝,朕就下旨,召集将领,商议北伐之事!”

可兴奋劲儿过了,他又想起了现实问题,眉头微微皱了起来:“只是,北伐不是小事。

契丹兵力强盛,这些年在幽云经营多年,城防坚固,咱们要打过去,得有足够的粮草和兵力。

粮草还好说,封桩库里有太祖攒下的银子,再从江南调些粮食过来,应该能撑一阵子。

可兵力……如今禁军虽说有二十多万,可分散在各地驻守,能抽调出来北伐的,怕是不多。

还有将领,太祖当年的老部下,像石守信、高怀德他们,虽说还在朝中,可年纪也大了,能不能打仗还不好说。”

赵普早就想到了这些,他从容地回答:“陛下放心,兵力的事,臣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。

禁军里有三万‘骁胜军’,都是这些年挑选出来的精锐,战斗力极强,可先行调往河北边境驻扎,作为先锋。

再从陕西、河东调五万边军,补充兵力,这样主力部队就有八万多人。

至于将领,石守信、高怀德虽老,可经验丰富,可任命为副将,辅佐陛下。

另外,禁军殿前司都虞候崔翰,年轻有为,勇猛善战,去年征讨北汉时立了大功,可任先锋大将。

还有彰德军节度使李汉琼,熟悉契丹军情,可任随军参谋——有这些人辅佐陛下,北伐之事,胜算不小。”

赵光义听着,不住地点头,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:“好!

有赵相公你费心筹划,朕就放心了!

粮草和兵力的事,就劳烦你多盯着点,有什么需要朕出面的,随时跟朕说。”

“臣遵旨!”

赵普站起身,再次躬身行礼,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尽心竭力,辅佐陛下完成北伐大业,收复幽云,告慰太祖皇帝在天之灵!”

赵光义满意地点了点头,挥了挥手:“行了,你先下去吧。

明日早朝,朕等着你的奏疏。”

“臣告退。”

赵普又行了一礼,转身慢慢退出了紫宸殿。

刚走出殿门,一股寒风扑面而来,带着雪粒子打在脸上,冰凉刺骨。

赵普裹紧了身上的宰相袍,抬头看了看漫天飞雪的天空,轻轻叹了口气。

他刚才在殿里说得慷慨激昂,可心里却清楚得很——赵光义急于北伐,哪里是只为了立威?更重要的是,他想摆脱“烛影斧声”

的阴影,想用一场大胜来堵住所有人的嘴。

可契丹人不是软柿子,当年太祖皇帝那么厉害,都没敢轻易动手,赵光义性子急,又没怎么单独指挥过大规模的战役,这场北伐,怕是不会那么顺利。

他回头看了一眼紫宸殿那扇紧闭的门,心里暗暗嘀咕:陛下啊陛下,你这步棋,走得太急了。

可事到如今,他作为宰相,也只能跟着走下去——毕竟,大宋的安危,比什么都重要。

与此同时,汴梁城西南角的违命侯府里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
侯府不大,原本是前朝一个官员的旧宅,后来太祖灭了南唐,把李煜掳到汴梁,就把这宅子赏给了他,还封了个“违命侯”

的爵位——说是爵位,其实跟软禁也没什么区别。

门口常年站着两个禁军士兵,府里的丫鬟太监,也都是宫里派来的,明着是伺候,暗着其实是监视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此刻,李煜正坐在书房的窗前,手里拿着一本《昭明文选》,可眼睛却没看在书上,而是直直地盯着窗外院子里的积雪。

他穿着一身素色的锦袍,头用一根玉簪松松地挽着,脸色苍白,下巴上留着淡淡的胡须,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些。

自从去年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