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单元 真宗继位稳朝局六郎智斗辽细作公元997-1000年(1 / 10)

加入书签

至道三年(公元997年)的汴梁城,春天来得比往年晚些。

皇宫里的玉兰花刚打花苞,就被一场倒春寒冻得蔫了半截,像极了满朝文武此刻的心情——太宗皇帝赵光义刚驾崩,新君赵恒刚坐上龙椅,谁都摸不准这位新皇帝的脾气,更不知道大宋接下来要往哪走。

赵恒坐在御座上,看着下面站得整整齐齐的大臣,心里比谁都慌。

他今年才三十岁,之前一直当王爷,天天琢磨的是书法和茶道,哪管过国家大事?现在突然要管这么大个摊子,连怎么批奏折都得偷偷问太监。

“诸位爱卿,”

赵恒清了清嗓子,声音有点颤,“先帝驾崩,朕承继大统,心里没底。

往后国家大事,还得靠诸位爱卿多费心。

底下的大臣们互相使了个眼色,赵普第一个站出来:“陛下放心,老臣定当辅佐陛下,稳住朝局,保大宋平安。

眼下最要紧的是三件事:一是办好先帝的丧事,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孝心;二是安抚各地百姓,别让有心人趁机作乱;三是稳住边境,尤其是莫州和并州,不能让契丹趁虚而入。”

李继隆也跟着附和:“赵宰相说得对!

臣愿率军驻守汴梁周边,防止有人作乱;杨延昭将军在莫州威望高,让他继续守莫州;潘美将军在并州经验丰富,让他守并州,这样边境就稳了。”

赵恒连忙点头:“好!

就按你们说的办。

传朕旨意,先帝丧事按最高规格办,全国哀悼三个月;各地官员要安抚百姓,谁敢趁机欺压百姓,朕定不轻饶;杨延昭、潘美各守其地,务必守住边境!”

旨意一下,大臣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——看来这位新皇帝虽然年轻,但不糊涂,知道听老臣的话。

可谁都没注意到,站在角落里的王继恩,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满。

这王继恩本想趁着太宗驾崩、新君刚继位的机会,扶持太宗的另一个儿子赵元佐当皇帝,自己好捞个拥立之功,没想到赵恒继位这么顺利,他的算盘落了空。

王继恩越想越不甘心,散朝后偷偷找到几个跟自己交好的官员,在皇宫附近的茶馆里密谋。

“诸位,先帝在时,咱们跟着他吃香的喝辣的。

现在新皇帝上来,眼里只有赵普和李继隆,咱们往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!”

一个叫李昌龄的官员叹了口气:“谁说不是呢!

我之前想求陛下给我儿子安排个官职,陛下都没答应,还说要按规矩来。

这规矩不就是赵普定的吗?”

“依我看,咱们得想个办法,”

王继恩压低声音,“赵元佐王爷素有贤名,当年先帝还想过立他为太子,后来因为他疯了才改立赵恒。

咱们不如想办法把赵元佐扶上皇位,到时候咱们都是功臣,还愁没官做?”

几个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有点动心。

可一想到李继隆手里有兵权,赵普又老谋深算,他们又有点害怕。

“可李继隆和赵普都站在赵恒那边,咱们能斗得过他们吗?”

王继恩冷笑一声:“李继隆虽然能打,但他现在要守汴梁,分身乏术;赵普年纪大了,精力不行了。

咱们只要找到机会,散播谣言说赵恒不是先帝亲生的,再偷偷把赵元佐从府里接出来,逼赵恒退位,大事就能成!”

几个人商量好后,就开始行动。

他们偷偷在汴梁城里散播谣言,说赵恒是宫女所生,不是太宗的亲生儿子,没资格当皇帝;还派人去赵元佐的王府,想把赵元佐接出来。

可赵元佐当年因为反对太宗迫害弟弟,气得疯疯癫癫,现在见了陌生人就扔东西,根本没法扶上皇位。

王继恩的阴谋很快就被赵普知道了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