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-994年(1 / 9)
蜀地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汴梁时,赵光义正在御花园里赏牡丹。
他手里捏着王继恩送来的捷报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,对着身边的太监王继恩说:“还是王爱卿能干!
短短半年就平定了蜀地叛乱,没让那些泥腿子坏了朕的大事。
传朕旨意,封王继恩为宣政使,赏黄金百两,锦缎千匹!”
王继恩连忙跪地谢恩,脸上笑得跟朵花似的:“奴才谢陛下恩典!
奴才不过是遵旨办事,都是陛下英明神武,奴才才能顺利平定叛乱。”
赵光义被他哄得心情大好,又端起酒杯抿了一口,可刚放下酒杯,就见赵普急匆匆地跑了进来,脸色跟锅底似的。
“陛下,不好了!
蜀地虽然平定了,可王继恩在蜀地胡作非为,抢了老百姓的粮食和钱财,还杀了不少无辜百姓,现在蜀地百姓怨声载道,都在骂朝廷呢!”
赵光义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,他把捷报往桌上一摔:“王继恩这混蛋!
朕让他去平定叛乱,他居然敢在蜀地胡作非为!
传朕旨意,把王继恩召回汴梁,严加审问!”
王继恩吓得“扑通”
一声跪倒在地,连连磕头:“陛下饶命!
陛下饶命!
奴才没有胡作非为,都是有人故意诬陷奴才!”
赵普冷冷地说:“是不是诬陷,等把你召回汴梁,审问清楚就知道了。
陛下,蜀地是大宋的粮仓,要是百姓怨声载道,再生叛乱,后果不堪设想。
臣建议,派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去蜀地安抚百姓,整顿吏治。”
赵光义点了点头,他现在也没心思赏牡丹了,连忙说道:“好!
就派张咏去蜀地!
张咏为人清正廉洁,又有才干,定能安抚好百姓,整顿好吏治。”
张咏是大宋有名的清官,之前在湖北做官时,就因为清正廉洁、体恤百姓,深受百姓爱戴。
接到旨意后,张咏立刻收拾行装,前往蜀地。
他刚到蜀地,就听说了王继恩的所作所为,心里很是气愤。
他一边派人调查王继恩的罪行,一边开仓放粮,救济百姓,还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。
蜀地百姓见张咏清正廉洁,又体恤百姓,心里的怨气渐渐消了,纷纷称赞张咏是“青天老爷”
。
张咏还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,减轻了百姓的赋税,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蜀地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。
消息传到汴梁,赵光义总算松了一口气。
他下令,将王继恩革职查办,流放均州(今湖北丹江口),同时下旨表扬张咏,封他为御史中丞。
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,他找到赵光义,说道:“陛下,蜀地叛乱虽然平定了,可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——各地的贪官污吏太多,百姓负担太重,要是不加以整治,迟早还会生叛乱。
臣建议,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,减轻百姓赋税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赵光义点了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
朕之前确实太关注北伐和边境的事,忽略了国内的治理。
传朕旨意,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,派大臣去各地巡查,一旦现贪官污吏,严惩不贷!
同时,减轻百姓的赋税,让百姓能安心种地。”
旨意一下,大宋各地开始整顿吏治。
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,比如一些贪官污吏勾结地方豪强,抵制整顿,但在赵普和张咏等人的努力下,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——一批贪官污吏被严惩,百姓的赋税也减轻了不少,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。
可国内局势刚稳定,北方边境又传来了消息——契丹萧太后又开始蠢蠢欲动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