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汴梁火后复重建六郎遇挫守初心公元1000-1003年(1 / 9)
汴梁大火扑灭后的第三个月,城里还飘着淡淡的焦糊味。
赵恒站在皇宫的废墟前,看着被烧毁的承天门,心疼得直跺脚——这承天门是太祖皇帝时期建的,雕梁画栋,气派非凡,现在却只剩下几根烧黑的木柱子,像插在地上的炭棍。
“陛下,您别太难过了。”
赵普拄着拐杖,慢悠悠地走过来,“火已经灭了,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重建皇宫,不然不仅影响朝廷办公,还会让百姓们担心。”
赵恒叹了口气:“朕能不难过吗?这承天门烧了,其他好几座宫殿也烧了,重建得花多少钱?现在国库本来就不宽裕,还要给契丹岁币,哪有那么多钱啊!”
李继隆站在一旁,瓮声瓮气地说:“陛下,钱的事您别担心!
臣愿意把家里的积蓄捐出来,支援皇宫重建!
还有,禁军的将士们也说了,愿意捐出三个月的军饷,帮陛下渡过难关!”
赵恒眼睛一亮:“李将军,你真是朕的好臣子!
有你和将士们支持,朕就放心了。
赵宰相,你看重建皇宫的事,交给谁负责比较好?”
赵普捋着胡子想了想:“陛下,张咏心思细,又会管钱,让他负责重建皇宫最合适。
他之前在蜀地搞改革、推广占城稻,都做得很好,重建皇宫肯定也没问题。”
赵恒点头:“好!
就让张咏负责重建皇宫。
传朕旨意,任命张咏为皇宫重建使,全权负责皇宫重建事宜;李继隆,你负责调动禁军,帮忙搬运材料;赵宰相,你负责协调各部门,保证重建工作顺利进行。”
三人领了旨,立刻开始行动。
张咏先是派人清点废墟,统计需要重建的宫殿数量,又跑去户部查账,算清楚国库能拿出多少钱。
他现国库确实紧张,除了给契丹的岁币和日常开支,能用于重建的钱只够修一半宫殿。
“这可不行。”
张咏坐在户部的账房里,对着一堆账本愁,“要是只修一半,剩下的废墟堆在皇宫里,像个大垃圾场,多难看?而且朝廷办公也不方便。”
他想了三天三夜,终于想出个办法——向汴梁的富商们募捐。
他亲自跑到汴梁最大的绸缎商王元宝家里,刚说明来意,王元宝就摇头:“张大人,不是我不捐,实在是去年蜀地买的绸缎还没卖完,手里没现钱啊!”
张咏早就摸清了王元宝的底细,笑着说:“王老板,您别跟我装穷。
我听说您上个月刚在城外买了两百亩地,还盖了新庄园,怎么会没现钱?您想想,皇宫重建好了,陛下高兴,说不定会给您减税,还会赏您个官做,这可比您捐的钱划算多了!”
王元宝眼睛一转,觉得张咏说得有道理,连忙点头:“张大人说得对!
我捐五万两银子!
要是陛下真能给我减税,我再捐五万两!”
有了王元宝带头,其他富商也纷纷捐款,有的捐银子,有的捐木材,有的捐砖瓦。
张咏还把募捐的名单贴在汴梁的城门口,写上每个人捐了多少,让百姓们监督。
百姓们见富商们都捐了钱,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积蓄,有的捐几百文,有的捐几斗米,还有的工匠主动去皇宫废墟帮忙,不要工钱。
重建工作很快就开始了。
禁军士兵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搬运木材和砖瓦;工匠们拿着工具,叮叮咚咚地修房子;百姓们也时不时地送来茶水和饭菜,给大家打气。
赵恒也经常去工地视察,看到大家干劲十足,心里很是高兴,有时候还会亲自递杯水给士兵,跟工匠们聊几句。
有个叫刘木匠的老工匠,手艺特别好,负责雕刻承天门的牌匾。
他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干活,眼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