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(1 / 9)
杨门儿郎承父志,萧后挥师叩雄关(公元986-989年)
雍熙北伐的硝烟还没在陈家谷散尽,汴梁城里就炸开了锅——老百姓茶余饭后聊的不是皇帝赵光义如何复盘败局,而是“杨老令公撞碑死”
的故事。
有说书先生在瓦舍里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,说杨业最后浑身插满箭杆,像只刺猬似的还挥着长枪喊“杀辽贼”
;还有小贩编了顺口溜,“杨家军,真叫强,陈家谷里血汪汪,潘美奸,王侁坏,害死英雄遭天谴”
,连三岁小孩都跟着哼。
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皇宫。
赵光义坐在御书房里,手里捏着弹劾潘美的奏折,气得手指关节白。
他刚把王侁流放到沙门岛(今山东长岛),又把潘美降了职,本想堵堵众人的嘴,可民间骂声还是没停。
更让他闹心的是,杨业的七个儿子(史称“杨家七郎”
)天天在宫门外跪着,要“为父伸冤,严惩奸佞”
,引得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跟看大戏似的。
“陛下,杨延朗他们又来跪着了,已经跪了三天了!”
内侍王继恩弓着腰进来,声音跟蚊子似的,“户部尚书说,再这么闹下去,怕影响漕运的粮船进京——老百姓都去看杨家兄弟了,码头没人干活了!”
赵光义“啪”
地把奏折摔在桌上:“这群小兔崽子!
朕都追封他们爹为太尉了,还想怎么样?真当朕不敢治他们的罪?”
话虽狠,可他心里清楚,杨家军在军中威望高,百姓又同情杨业,真把这兄弟几个办了,怕是要激起民变。
正犯愁呢,赵普颠颠地跑了进来,手里还攥着个布包。
“陛下,有办法了!”
他把布包往桌上一放,打开一看,里面是块金灿灿的牌子,上面刻着“天波府”
三个大字,“臣建议,在汴梁城里给杨家建座府邸,赐名‘天波府’,让杨家兄弟住进去,再封他们做禁军将领——既显陛下仁厚,又能把他们攥在手里,还能堵住老百姓的嘴,一举三得啊!”
赵光义眼睛一亮:“还是你老小子有主意!
就这么办!
传朕旨意,赐杨业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,次子杨延浦为供奉官,三子杨延训为闲厩使,剩下几个也都给个一官半职,在天波府住下,日后随军出征,戴罪立功!”
旨意一下,宫门外的杨家兄弟总算起身了。
杨延朗(后改名杨延昭,史称“杨六郎”
)是兄弟里最沉稳的,他扶着弟弟们起身时,低声嘱咐:“咱们爹的仇,不能就这么算了。
但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,先接了旨意,日后在战场上,再找潘美那老东西算账!”
杨延浦年轻气盛,攥着拳头低吼:“大哥,潘美害了爹,就该千刀万剐!
咱们就这么忍了?”
“不忍能怎么办?”
杨延朗叹了口气,眼神看向北方,“爹一辈子想收复幽云,咱们得替他完成这个心愿。
眼下进了禁军,才有机会上战场,才能杀辽贼,这比在宫门外跪着有用!”
兄弟几个心里虽不服气,可也知道杨延朗说得对,只能跟着传旨太监去领旨。
老百姓见杨家兄弟得了封赏,还能住上“天波府”
,骂声渐渐小了,瓦舍里的说书先生也开始编“杨家儿郎承父志,日后定能破辽兵”
的新段子,汴梁城总算恢复了点往日的热闹。
可这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,北方就传来了坏消息——契丹萧太后要亲自率军南下,为雍熙北伐里战死的辽兵“报仇”
。
消息传到幽州(今北京)时,萧太后正坐在辽军大帐里,手里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