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求和三十六计(2 / 9)
把淮河以北的土地都献出来?”
使者支支吾吾:“国主说,土地是祖宗留下的,实在不能割让……”
柴荣闻言大怒:“既想保土地,又想称臣避战?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!”
当即下令继续进军,又拿下了濠州、泗州等三州。
到了显德五年(公元957年),柴荣第三次征南唐,这次直接打到了长江北岸。
南唐的军队早已没了斗志,后周军渡过淮河时,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。
李煜彻底慌了,这次他连求和信都不敢自己写,而是让徐铉带着“割地求和”
的方案去见柴荣——愿意把长江以北的十四州、六十县全部割让给后周,每年再纳贡绢十万匹、银十万两。
徐铉见到柴荣,几乎是哭着恳求:“陛下,江南国主已愿献出半壁江山,若再进兵,恐伤两国和气……”
柴荣看着地图上被圈出的江北十四州,终于点头:“李煜早这样,何至于打这么久?告诉李煜,朕准他求和,但江北之地必须交割清楚,日后若敢反悔,朕的大军随时能渡过长江!”
三次南征,柴荣不仅从南唐手里夺下了江淮十四州,还削弱了南唐的国力——南唐失去了江北的富庶之地,军队损失过半,从此再也无力与后周抗衡,彻底沦为后周的藩属。
而李煜,虽然靠一次次卑微的求和暂时保住了金陵,却也把南唐的江山一点点拱手让人。
他站在金陵的城楼上,望着江北的方向,写下“独自莫凭栏,无限江山,别时容易见时难”
的词句,满是悲凉,却依旧没明白:乱世之中,靠送礼、求饶、自降身份,终究保不住江山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只是柴荣没想到,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、实现“十年平天下”
的宏愿时,命运却给他按下了暂停键——第三次南征后不久,他北伐契丹,刚收复三州十七县,就突患重病,次年便驾崩于汴梁。
而李煜的南唐,虽多苟延残喘了十余年,却终究逃不过被宋朝灭亡的命运。
这五代十国的乱局,还在等着新的掌舵人出现。
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!
一,周师伐唐:柴荣亲征叩寿州,刘帅死守扞江淮
显德二年(公元955年)深秋,汴梁皇宫的御书房里,柴荣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出神。
他的目光死死锁在南唐的版图上,手指沿着淮河一线缓缓滑动,最后重重落在江淮腹地,食指敲得紫檀木桌案“咚咚”
作响,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决心:“这长江以北的土地,是中原故地,朕要定了!”
一旁的枢密使王朴早已习惯了皇帝的雄心,他上前一步,将随身携带的折叠地图在案上铺开,指尖点向淮河中游的一座城池,声音沉稳:“陛下,南唐的淮南防线,全靠淮河天险支撑,而寿州正是淮河防线的中枢——它西连颍水,东接濠州,南控长江,北通中原。
拿下寿州,就像在南唐的防线上捅了个窟窿,后续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,都能进退自如!”
柴荣盯着地图上“寿州”
二字,重重一拍案:“好!
就按你说的办!
朕亲自挂帅,第一仗,就啃下这块硬骨头!”
没过几日,后周大军在汴梁城外集结——三万禁军列阵如黑云压城,骑兵的马蹄踏得地面微微震颤,步兵扛着云梯、推着投石机,军旗上“周”
字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柴荣一身亮银铠甲,腰悬佩剑,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阵前,对着将士们高声喊话:“今日出征南唐,不为掠夺,只为收复中原故地!
拿下寿州,人人有赏;临阵退缩,军法处置!”
将士们齐声高呼“陛下万岁”<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