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求和三十六计(1 / 9)
上回书咱们说到,后周世宗柴荣以“十年开拓天下”
为志,白天整军练兵、深夜批阅奏折,把后周打造成了中原最锐的力量;南唐后主李煜却陷在金陵宫的温柔乡,一边与小周后吟诗作对,一边任由朝政荒废。
当后周的铁骑磨亮刀锋,南唐的歌舞还在秦淮河畔回荡,这南北两大政权的碰撞,终究在淮南大地燃起了战火——柴荣三次挥师南下,每一次都打得南唐节节败退,而李煜的求和招数,更是透着文人的天真与无奈,让人哭笑不得。
显德二年(公元955年),柴荣第一次征南唐,目标直指淮南重镇寿州。
他早就摸清了南唐的底细:军队多年未经大战,将领多是纨绔子弟,李煜又不懂军事,正是出兵的好时机。
出征前,柴荣特意召来大将李谷、李重进,嘱咐道:“寿州是南唐的门户,拿下寿州,就能顺着淮河直逼金陵。
你们只管往前打,粮草军需,朕亲自督办!”
果然,后周军一到寿州,就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。
南唐守将刘仁赡虽是员猛将,拼死抵抗,可南唐援军却掉了链子——将领刘彦贞带着三万兵马北上,竟把粮草车、金银珠宝车排在军队前面,号称“保障军需”
,结果刚到正阳关,就被后周军打得大败,刘彦贞战死,粮草珠宝全成了后周的战利品。
消息传到金陵,李煜慌得没了主意。
他既不敢派兵再援寿州,又怕柴荣继续进军,竟想出了“送礼求饶”
的招数——这次送的礼比上次更丰厚:黄金五千两、白银十万两,还有三百匹上好的蜀锦,连南唐皇室珍藏的两幅顾恺之真迹都送了出去。
使者见到柴荣,哭丧着脸说:“我主愿尊陛下为父,年年纳贡,只求陛下撤军,保住寿州。”
柴荣看着满营的礼物,冷笑一声:“李煜把朕当什么?收了礼就会退兵?告诉你们主子,想要寿州,除非他亲自来降!”
第一次求和失败,李煜更慌了,可他依旧没想着整顿军队,反而又生一计——派文人去“劝和”
。
他选了南唐最有名的才子徐铉,让他带着自己写的“求和信”
去见柴荣。
徐铉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,见到柴荣就引经据典,说“两国交战,不伤百姓”
“君子不乘人之危”
,还把李煜的信念得声情并茂,满是“愿以小事大,只求安宁”
的卑微。
可柴荣根本不吃这一套,不等徐铉念完就打断:“朕要的是天下一统,不是你口中的‘小事大’!
徐学士若想劝和,不如劝李煜早点献城,免得淮南百姓再受战火!”
徐铉被怼得哑口无言,只能灰溜溜地回了南唐。
就这样,寿州被围了整整一年,最终粮尽援绝,刘仁赡病重去世,城池被后周攻破。
柴荣第一次征南唐,就拿下了寿州、濠州等四州之地,南唐的淮南防线被撕开了大口子。
可柴荣没给李煜喘息的机会,显德四年(公元956年),他亲自率军第二次南下,这次目标更明确——直取濠州、泗州,打通淮河下游。
后周军一路势如破竹,南唐将领要么弃城而逃,要么开门投降。
李煜见势不妙,又想出了新的求和招术:去掉“南唐皇帝”
的称号,改称“江南国主”
,还把自己的年号改成后周的“显德”
,连金陵皇宫的匾额都换了,想靠“自降身份”
换柴荣罢兵。
他派使者带着降表去见柴荣,表文中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,说“臣煜无德无能,愿遵大周为宗主,永为藩属”
。
柴荣看了降表,召来使者问:“李煜既愿称臣,为何不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