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甘露之变的血色迷雾与晚唐江湖的恩怨情仇(2 / 10)
,可太子李恒早已买通了另一个大宦官梁守谦。
那夜,神策军在宫城里杀声震天,吐突承璀被乱刀砍死在御座旁,鲜血溅染了宪宗生前最爱的那幅《霓裳羽衣图》。
李恒踩着血迹登上龙椅,是为唐穆宗。
可这位新皇帝登基没几天,就把朝政丢给宦官,自己在后宫里斗蛐蛐、喝宴酒,仿佛忘了宫门外还有虎视眈眈的藩镇,忘了朝堂上还有嗷嗷待哺的百姓。
消息传到魏博,节度使田弘正(田承嗣侄孙)拍着桌子骂:“长安城里换皇帝,比咱们换个账房先生还勤!”
他干脆把朝廷派来的监军使软禁起来,赋税一分不缴,还联合成德、幽州的节度使,在边境搞起了“军事演习”
。
而白居易,看着新皇帝的做派,终于把笔放下了。
他请求外放,去了杭州,在西湖边修了条白堤。
有人问他:“先生怎么不写讽喻诗了?”
白居易望着湖水,淡淡道:“这世道的病,不是写诗能治的。
修条堤,让百姓多收几担粮,比写十诗有用。”
这便是大唐的又一个拐点——皇帝换了,可藩镇的嚣张、宦官的跋扈、文人的无奈,一点没变。
长安城的红墙依旧,只是墙头上的杂草更高了;朱雀大街的石板路还在,只是上面的马蹄印更深了。
接下来,这惊涛骇浪真要掀翻大船了吗?唐穆宗的“太平梦”
能做多久?那些蛰伏的藩镇,又会闹出怎样的乱子?且看下文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一、宦官天团的&0t;权力狂欢&0t;:从李辅国到仇士良的嚣张进化史
李辅国,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宦官,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。
唐代宗以一根勒死的弓弦结束了他的生命,但这并没有让宦官专权的局面得到缓解,反而像是给这熊熊燃烧的火焰添加了更多的柴薪,使得火势愈猛烈。
时光荏苒,唐文宗李昂登上了皇位。
然而,此时的朝堂早已被宦官们所掌控,他们的势力如日中天,无人能与之抗衡。
而在这群阉人之中,仇士良无疑是最为显赫的存在,他堪称是这群宦官中的“扛把子”
,一言九鼎,无人敢忤逆他的意志。
这仇士良和李辅国可大不相同,他完全不需要像李辅国那样,借助所谓的“拥立之功”
来遮遮掩掩地揽取权力。
仇士良自幼便在宫中摸爬滚打,历经三位皇帝的侍奉,对于如何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,他可谓是深谙此道。
文宗刚刚登上皇位之时,雄心勃勃地想要效仿唐太宗,整顿朝纲,重振大唐雄风。
然而,他的屁股还没在龙椅上坐热,就已经被仇士良给彻底拿捏住了。
皇宫里的禁军、御马监,甚至连负责传旨的那些小太监,无一不是仇士良的人。
文宗想要调动一个小小的刺史,都必须先去询问仇士良:“公公,您觉得此人是否可用呢?”
而如果文宗想要给皇后加封一个名号,那更是得看仇士良的脸色行事——只要他稍稍皱一下眉头,文宗草拟好的圣旨就只能被压在翰林院,无人问津,最后霉腐烂。
有一天早上,文宗皇帝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朝堂之上,准备处理政务。
当他打开一份份奏折时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虑。
原来,边境的藩镇又开始滋事生非,给国家带来了不少麻烦。
文宗皱起眉头,看着这些奏折,忍不住深深地叹了口气。
他心想:“这些藩镇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,难道就不能让朕省点心吗?”
想到这里,文宗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