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甘露之变的血色迷雾与晚唐江湖的恩怨情仇(1 / 10)

加入书签

上回书说到,大唐的天已是漏了的破伞,藩镇割据是伞骨断裂,宦官专权是伞面穿孔,文人悲歌是伞下淋雨的人一声声叹息。

裴度平定淮西时,那把铁血长剑还在鞘中铮铮作响,可一回长安,就被朝堂上的软刀子磨得寒光渐失——宦官吐突承璀在御花园里给唐宪宗弹琵琶,弦外之音总绕着“裴相兵权太重”

;宰相李逢吉递上的奏章里,夹着淮西旧部“感念裴公恩德”

的流言,字字都往“功高震主”

上引。

裴度在政事堂里望着案头堆积的军报,忽然觉得手里的朱笔比淮西战场上的长枪还沉,终究是叹了句“长安的水,比蔡州的护城河深多了”

郭子仪的府邸依旧大门敞开,贩夫走卒进进出出,看惯了老将军给夫人捶背、陪孙子捏泥人。

有回朔方军旧部来探望,见他穿着粗布短褂在院里浇菜,忍不住抹泪:“令公当年单骑退回纥,何等威风,如今……”

郭子仪却笑着把水瓢递过去:“威风?威风是给回纥人看的。

如今这日子,才是给陛下看的。”

他心里门儿清,那扇敞开的大门不是给百姓看风景的,是给宫里的眼线递信号的——你看,我郭子仪就是个混吃等死的老头子,哪有半分反心?可夜深人静时,他摸着当年平定安史之乱时留下的箭伤,总能听见长安城外藩镇的马蹄声,一声比一声急。

杜甫死在湘江上的那艘小船时,正是暮春。

船篷漏着雨,他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》,墨迹被雨水晕成一片模糊。

有个路过的渔翁认得他是写“朱门酒肉臭”

的诗人,想给他裹件干衣裳,却现老夫子早已没了气息。

那船就那么漂着,像他一生的漂泊——从长安到奉先,从秦州到成都,从夔州到潭州,最后停在这茫茫湘江上,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。

后来有个书生路过耒阳,在江边捡到半页残诗,上面写着“战血流依旧,军声动至今”

,墨迹里混着的,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。

这长安城的红墙,圈住的早已不是盛唐的月光。

朱雀大街上,禁军的甲胄反射着冷光,比当年安禄山的铁骑更让人胆寒——他们是皇帝的亲兵,却听宦官的调遣;东西两市的胡商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藩镇派来的密使,揣着金银在酒肆里勾兑消息;曲江池的画舫还在,只是船上坐的不再是吟诗作对的文人,是宦官和权臣的家眷,笙歌里都带着刀光剑影。

宫墙内更是暗流翻涌。

唐宪宗晚年迷上了丹药,想求长生,却把朝政丢给了吐突承璀。

这宦官竟在东宫门口设了暗哨,太子李恒见谁都得先通报;后宫里,贵妃们争着给皇帝献“长生药”

,其实是在替父兄拉拢势力。

有回翰林学士白居易深夜进宫,撞见几个小太监抬着个黑箱子往宫外走,箱子缝里渗出血来——后来才知,是吐突承璀杀了个不听话的御史,往乱葬岗抛尸呢。

白居易想写奏折弹劾,笔刚蘸墨,就见夫人端着茶进来,低声道:“先生忘了《卖炭翁》的教训?有些事,看见了也当没看见。”

这平静湖面下的惊涛,早就在暗处蓄力了。

藩镇的节度使们在边界厉兵秣马,就等长安城里一声令下;宦官手里的神策军,铠甲擦得锃亮,就盼着皇帝晏驾好拥立幼主;朝堂上的文臣,要么埋头写碑铭赚润笔费,要么偷偷给藩镇写信留后路。

连长安的百姓都嗅出了不对劲,有经验的老人开始往地窖里囤粮食,说:“看这光景,怕是又要变天了。”

果然,没过多久,宫里就传出消息——唐宪宗吃丹药中毒,暴毙于中和殿。

吐突承璀想拥立沣王李恽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