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双雄救国的铁血征程与皇室恩怨的剪不断理还乱(2 / 8)
院里的紫藤萝开得泼泼洒洒,紫莹莹的花串垂在廊下,落了一地碎紫。
他正坐在竹椅上,手里摇着蒲扇,给膝下几个扎着总角的孙子讲当年征讨吐蕃的故事:“……那回爷爷带着铁骑绕到敌后,就像老鹰抓兔子,一把抄了他们的粮草营……”
小孙子们听得眼睛亮,正缠着要学耍长枪,门吏却捧着一卷明黄的诏书闯了进来,脸色急得通红:“将军!
宫里来的急诏!”
郭子仪接过诏书,展开时手指微微一顿。
宣诏的宦官站在一旁,尖着嗓子念完肃宗的旨意,无非是“国难当头,盼卿出山”
的恳切。
他捋了捋胸前花白的胡子,目光扫过廊下嬉闹的孙子们,又望向院墙外隐约传来的烽火消息,转头对侍立在侧的儿子郭暧笑道:“看来老头子的退休计划,得往后推推了。”
语气里没有半分怨怼,倒像是赴一场早就约好的宴席。
这郭子仪可不是寻常武将。
早年间在河西节度使帐下时,他因性情刚直,不肯给宦官送礼,被构陷成“通敌”
,一撸到底贬去守仓库。
那仓库在长安城西北角,堆满了霉的粮草,他每日里扛着账本清点,手里的长枪被用来挑粮袋,枪尖都磨秃了。
有回郭暧去看他,见父亲正对着一袋陈米叹气,嘴里念叨:“我这杆枪,当年能挑落吐蕃的上将,如今却只能挑粮袋……”
说罢却又摇摇头,拿起抹布把枪杆擦得锃亮——他心里的火,从来就没灭过。
如今临危受命,郭子仪当日便点齐朔方军出征。
他治军极严,行军路上不许士兵踩踏农田,宿营时不许惊扰百姓。
有回军队在河北一个村落休整,一个年轻士兵饿极了,趁农户不注意,偷了灶上刚烙好的烧饼。
刚咬了一口,就被郭子仪撞个正着。
那士兵吓得瘫在地上,手里的烧饼掉在泥里,哭着求饶:“将军饶命!
小的实在饿得撑不住了,才一时糊涂……”
郭子仪站在原地,脸色铁青。
周围的士兵都跪下来求情:“将军,他也是饿急了,饶他这一回吧!”
郭子仪却缓缓摇头,声音斩钉截铁:“饿不是作恶的理由!
今日他敢偷百姓的烧饼,明日就敢抢百姓的钱财,往后更敢害百姓的性命!
军纪如铁,岂能徇私?”
说着便要下令推出去军法处置。
最后还是村老捧着一篮新烙的烧饼赶来,替那士兵求情,才改为杖责二十。
板子打在身上的声音传遍营寨,从此朔方军走到哪里,百姓都敢开门迎纳——“郭将军的兵,连路边的麦穗都不会碰”
的名声,比军旗还先一步传到远方。
收复河北的战役中,郭子仪在嘉山遇上了老对手史思明。
史思明骑着一匹黑马立在阵前,头盔上的红缨在风中乱颤,隔着两军阵前的空场喊话,声音粗野如狼:“郭子仪!
你我都是胡人,你是华州郑县的,我是营州柳城的,当年在边镇还喝过同一坛酒!
何必为姓李的卖命?不如你归降我军,将来平分这大唐江山,岂不快活?”
郭子仪闻言,将手中的长枪往地上重重一戳,枪杆插进泥土半尺深,震得周围的亲兵都心头一凛。
他扯开嗓子回应,声如洪钟,盖过了战场上的风声:“史思明!
你错了!
我郭子仪虽是胡人,却知‘天下’二字!
我不为李家卖命,为的是河北的百姓不被屠戮,为的是中原的农田不被践踏,为的是长安的宫阙还能让百姓避雨!
你这反贼,祸乱天下,手上沾满同胞的血,今日就是你的死期!”
话音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