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姑侄斗法的权力迷局与开元盛世的艰难开篇(2 / 8)
有老人叹:“当年武皇在位时,朝堂也是这般热闹,只盼着别再动刀兵才好。”
这姑侄俩的争斗,早已不是暗地里的较劲,而是摆到了明面上的角力。
太平公主府的幕僚们日夜草拟废太子的诏书,只待李旦松口;李隆基东宫的灯,夜夜亮到天明,他与心腹们对着舆图,一遍遍推演着应对之策。
谁也不知道,这场姑侄大战的终局,会是怎样一番血雨腥风。
一、太平公主的&0t;朝堂布局&0t;:从幕后到台前的野心膨胀
唐隆政变的血雾尚未散尽,太极殿的龙椅已换了新主。
李旦重登大宝,是为睿宗,而太平公主的府邸,一夜之间成了长安城最炙手可热的去处。
她那座位于平康坊的公主府,原是隋朝权臣的旧宅,经她亲自修缮后,殿宇巍峨堪比东宫。
此刻,太平公主正斜倚在厅堂正中那张紫檀木太师椅上,椅背上雕刻的凤凰栩栩如生,仿佛随时会振翅高飞。
她褪去了朝服的庄重,换上一身紫罗绣凤便袍,右腿悠然地搭在左腿上,玉足轻点着地面,腰间那枚武则天御赐的羊脂玉璧随动作轻轻晃动。
“哼,李隆基那小子,若不是我暗中调遣了羽林卫的三个营,他凭什么一夜之间杀进玄武门?”
她捻起一颗波斯进贡的葡萄,指尖轻捏,紫色的汁液顺着指缝滴落,“这天下,他得记我一半功劳。”
说罢,她眼皮都未抬,将案上一份写满名字的黄绸册子随手一扔,册子“啪”
地落在地上,封面上“官员任免拟议”
几个字格外刺眼。
“让吏部照着办,户部、兵部、刑部的侍郎位置,都给我换上自己人。
这朝堂,得让他们知道,谁说了算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站在一旁的秘书监贾膺福连忙捡起册子,躬身应道:“公主放心,属下这就去办,保准明日早朝,这些大人就能走马上任。”
不过半月,太平公主的势力便如藤蔓般缠满了朝堂的每一处角落。
宰相七人,五人出自她门下;禁军将领半数是她提拔;连各州刺史的任免,都要先经她府中点头。
其中最殷勤的,莫过于宰相窦怀贞。
这窦怀贞原是个趋炎附势之徒,早年依附韦后时,连名字都改成了“窦从一”
,取“从韦”
之意。
韦后倒台后,他第一时间跪在太平公主府门前,磕得头破血流,只求收留。
如今,他成了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“传声筒”
,每日退朝后,别的官员回家歇息,他却像上了弦的箭,一路小跑着往公主府赶。
那日恰逢暴雨,长安城的街道积水没过脚踝,狂风卷着雨帘,打得人睁不开眼。
窦怀贞却披着一件单薄的蓑衣,踩着泥泞往平康坊跑。
等他冲到公主府门前时,蓑衣早已湿透,官袍紧紧贴在身上,髻散乱,脸上混着雨水和泥点,活像只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。
可他毫不在意,抬手抹了把脸,对着守门的仆役露出一脸谄媚的笑:“快,通报公主,下官有要事禀报。”
进了厅堂,他顾不得浑身滴水,“扑通”
一声跪倒在地,膝盖砸在金砖上,出沉闷的响声。
“公主殿下!”
他声音洪亮,带着几分刻意的讨好,“今日早朝,姚崇那老匹夫想奏请削减宗室俸禄,被下官几句话顶回去了!
还有御史台想参奏您举荐的兵部侍郎,也被下官压下了!
一切都按您的吩咐办,分毫不差!”
太平公主正慢条斯理地用银签挑着燕窝,闻言,眼皮微微一抬,目光像淬了冰,在他湿透的官袍上扫了一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