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二圣临朝的明争暗斗与红妆时代的惊涛骇浪(4 / 6)
疑虑。
她觉得李贤太过锋芒毕露,担心他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
于是,她暗中派人散布谣言,声称李贤并非皇后亲生,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。
这个谣言如同一把利剑,直刺李贤的心脏。
他听到这个传言后,心中又惊又怒。
他无法相信这样的谣言会出自自己的母亲之口,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。
在痛苦和愤怒的驱使下,李贤写下了一《黄台瓜辞》:“种瓜黄台下,瓜熟子离离。
一摘使瓜好,再摘使瓜稀。”
这诗表达了他对宫廷权力斗争的无奈和对亲情的失望,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武媚娘的不满和警告。
武媚娘看到诗后,冷笑一声:"
好个再摘使瓜稀,看来这孩子是等不及了。
"
她授意酷吏明崇俨诬告李贤谋反,李贤被废为庶人,流放巴州。
临行前,李贤对着皇宫方向叩:"
母后,孩儿究竟做错了什么?"
三年后,李贤被逼自尽,年仅二十九岁。
四、薛仁贵西征:铁血将军的传奇与遗憾
就在后宫与朝堂暗流涌动之际,大唐边境却突然燃起了熊熊战火。
吐蕃这个野心勃勃的邻邦,竟然公然进犯大唐的西域地区,这无疑是对大唐国威的严重挑衅。
此时的唐高宗李治,虽然身体状况不佳,但他深知边境局势的严峻性。
他强撑着病体,召集众将,面色凝重地说道:“吐蕃欺人太甚,竟敢侵犯我大唐疆土,哪位爱卿愿为朕分忧,前往西域抗击吐蕃?”
话音未落,只见老将薛仁贵挺身而出。
他虽然年事已高,满头白在盔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,但他的眼神依然锐利,透露出一股坚毅和果敢。
薛仁贵抱拳施礼,高声说道:“陛下,末将虽已年迈,但尚能弯弓杀敌!
愿率大军西征,必不辱使命!”
李治见薛仁贵如此英勇,心中稍感宽慰,当即任命他为西征大元帅,统领十万大军,出征西域。
咸亨元年(公元67o年),薛仁贵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,踏上了西征之路。
一路上,他军纪严明,士气高昂,士兵们都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充满信心。
然而,当大军行至大非川时,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。
副将郭待封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,擅自行动,结果导致唐军的粮草被吐蕃军队劫走。
这一变故让薛仁贵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,他仰天长叹:“待封误我啊!”
面对吐蕃四十万大军的围攻,唐军陷入了绝境。
但薛仁贵并没有丝毫退缩,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,手中的一杆方天画戟舞得虎虎生风,所到之处,吐蕃士兵纷纷倒地。
吐蕃士兵见状,惊恐地高呼:“唐将有神力!”
然而,尽管薛仁贵勇猛无比,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,他最终还是寡不敌众,惨遭失败。
这场惨败让唐军损失惨重,士气低落。
薛仁贵作为军队的统帅,自然要承担起失败的责任。
他被朝廷革职为民,解甲归田。
在离开军营的那一天,薛仁贵默默地抚摸着那件陪伴他多年的战甲,心中感慨万千。
这件战甲见证了他无数次的战斗,上面的每一道伤痕都记录着他的荣耀与艰辛。
薛仁贵不禁老泪纵横,他悲叹道:“薛仁贵一生征战,从未如此惨败过啊!
我有何颜面去面对陛下呢?”
他感到无比的愧疚和自责,觉得自己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和期望。
就这样,薛仁贵回到了家乡,过上了平淡的生活。
然而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