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2章 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了他的眼帘(5 / 6)

加入书签

从最初半个月一起,到后来一周一起,再到最近,几乎是每隔天,县城的某个角落就会燃起一把“意外”

的火焰。

这根本不是随机事件应有的概率,更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剧本,正按照既定的节奏,一幕幕上演。

更让他心惊的是地理位置上的关联性。

他用一支蓝笔,将那些生火灾的商户——李金、孙大鹏,以及今天农贸市场那位摊主的名字,与桌上另一份拆迁补偿名单进行交叉比对。

结果,每一个名字,都能在名单上找到对应的位置。

火灾生的地点,几乎全部精准地落在了补偿名单上那些商户的周边,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的产业。

这就像是在一张藏宝图上,有人用火焰,一个接一个地标记出了宝藏的位置。

到此为止,所有的侥幸心理都已荡然无存。

郑建国更加确信,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操纵。

这不是天灾,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祸。

他重新坐回椅子上,目光在这张时间线上来回扫视,大脑飞运转,推演着对方的动机。

一种可能,就是为了骗取补偿款。

就像他之前分析的那样,一把火烧掉证据,然后狮子大开口,利用政策漏洞,将烧成灰的破烂变成白花花的银子。

李金和孙大鹏那种反常的“高效”

,就是最好的佐证。

另一种可能,则更加阴险——逼迁。

对于那些像农贸市场老刘头口中那位“钉子户”

摊主一样,对补偿款不满、不愿签字的商户,一场恰到好处的火灾,既能摧毁他们的财产,也能摧毁他们的意志。

这是一种成本低廉、效果显着的恐吓手段,比直接的暴力威胁要隐蔽得多,也恶毒得多。

或者,这两种动机兼而有之,针对不同的人,使用不同的策略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扫清拆迁路上的障碍,同时将利益最大化。

思路已经清晰,逻辑链也已形成。

但郑建国清楚地知道,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推论。

就像一座设计精美的建筑,看似宏伟,却没有一根钢筋作为支撑。

他现在最缺的,是硬证据。

是能够一锤定音,将这些推论砸成事实的铁证。

比如,一个在火灾现场附近看到可疑人物的目击证人;又或者,一段监控录像,哪怕只有一个模糊的、在不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的背影。

郑建国想了想,最终还是拿起了桌上的内部电话,他决定向上级汇报自己的怀疑,至少,要正式地建议乡里牵头,联合公安与消防,对近期这一系列蹊跷的火灾,进行并案调查,并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逻。

这通电话,他打得异常艰难。

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舌尖上掂量过。

他没有直接抛出“连环纵火骗补”

这个惊世骇俗的结论,而是用一种极为客观和谨慎的口吻,陈述了自己观察到的几个“巧合”

:火灾频率的异常增高、事地点与拆迁区域的高度重叠、以及受灾商户在补偿流程中的某些反常现象。

他像一个经验老道的排雷兵,小心翼翼地揭开地表的浮土,露出引信的一角,希望上面的人能看到并重视这潜在的巨大危险。

然而,电话那头的反应,却正如他预料中最坏的那一种——不置可否的官方辞令,以及轻描淡写的安抚。

“建国同志,你的警惕性是好的,责任心也值得表扬。

我们会把你的建议记录下来,在下次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来讨论。

你那边也要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,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猜测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”

放下电话,郑建国靠在冰冷的椅背上,心中涌起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