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5章 又不失工作的分寸(3 / 6)

加入书签

七嘴八舌地瞎猜。

当初合同上说的是八十平的户型,可别到时候给咱们缩水了。

还有位置,会不会把咱们都分到最差的朝向,或者最顶楼、最底楼啊?”

老张的这番话,让郑建国的心微微一沉。

他意识到,矛盾的焦点已经悄然转移了。

当生存的危机解除后,对“生活质量”

的要求便浮出了水面。

工人们的担忧,从“能不能拿到钱”

,变成了“能不能分到好房子”

他太清楚了,这些担忧绝非杞人忧天。

在他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生涯里,他见过太多在安置房问题上栽了跟头的案例。

那一张张因期望落空而扭曲的脸,那一声声在信访办公室里回荡的哭喊,都早已在他的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他记得几年前邻区的一个项目,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“不低于一百平米”

,最后交房时,开商却玩起了文字游戏,把巨大的公摊面积算了进去,实际套内面积还不到八十平。

居民们去闹,开商就拿出补充协议里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,说“最终解释权归开商所有”

最后事情不了了之,居民们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。

他不能让这种事,在老张和那几百个工人身上重演。

那个周末,郑建国没有休息。

他把自己关在单位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,泡了一大壶浓茶,开始了一场沉默的“备战”

他要做的事,就是把宏远集团未来可能扔出的所有“绊脚石”

,提前一一清点、标记,并为每块石头准备好搬开它的工具。

他的战场,是单位那连接着内部系统的电脑,以及档案室里那一排排散着陈年纸张气味的铁皮柜。

他先打开了内部政策数据库,在搜索框里输入了关键词:“拆迁安置”

、“面积核算”

、“楼层调节系数”

、“交付标准”

电脑屏幕上,瞬间弹出上百条文件链接,从国家的大政方针,到省市的地方法规,再到区里的补充细则,盘根错杂,浩如烟海。

郑建国没有一丝不耐烦。

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,在信息的海洋里精准地航行。

他逐条点开,细细研读。

他的目光尤其关注那些措辞模糊、留有“解释空间”

的条款。

比如,一份市里的文件中提到:“安置房的面积应与原拆迁面积基本对等,并可根据楼层、朝向等因素进行适当调节。”

——“基本对等”

是多少?“适当调节”

的幅度又是多少?这就是魔鬼藏身的细节。

他又花了整整一个下午,泡在档案室里。

他要找的,不是最新的文件,反而是那些已经有些泛黄的、关于过往纠纷的卷宗。

他想看看,以前的“仗”

是怎么打的,开商最常用的招数有哪些,而政府部门又是如何居中调解的。

在一份尘封的卷宗里,他看到了一个案例,开商以“小区整体规划调整”

为由,将原本许诺给拆迁户的中心位置房源,全部换到了临近高架桥的一侧,而补偿方案却避重就轻。

这份卷宗,让他出了一身冷汗。

两天的时间,他的笔记本上又多了满满几页内容。

他不再是简单地记录,而是用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,构建起了一个“攻防手册”

他用笔画了一个表格,左边一栏是【风险预判】,右边一栏是【政策武器】。

在【风险预判】下,他清晰地列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