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8章 瞬间再次点燃了人群的情绪(4 / 5)
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市的既定政策来制定。
每一个字,每一个数据,都是有法可依,有据可查的。”
他把公告轻轻推向他们,指着上面的补偿标准:“比如这个‘每平方米一万两千元’的货币补偿标准,它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,也不是开商报多少我们就批多少。
这个数字,是根据该地块的基准地价、市场评估价、以及市政府关于旧城改造的统一补偿政策,经过专业评估机构测算,再由多个部门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才最终确定的。
这是一个‘底线’标准,也是一个‘阳光’标准,是为了确保整个补偿过程的公平、公正和透明。”
郑建国的解释清晰、专业,不带任何感情色彩,却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地剖开了问题的核心。
而局里布的这份正式公告,就像一把标准刻度的尺子,它量出的是法律和政策的刚性尺寸。
它冰冷、客观,不偏不倚。
因此,它自然会和那个姓刘的经理口中那些天花乱坠、充满诱惑的“一万八”
、“一千五”
的承诺,产生巨大的出入。
这就好比一把标尺,开商却事先告诉他们,这把尺子会为他们量身定做,结果最后现,尺子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。
工人们觉得自己的旗望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,摔得粉碎。
那份曾经被他们视作希望的“红头文件”
,此刻却成了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复杂的程序和法规,他们只看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链条:开商的承诺落空了→政府的公告证实了这个逻实→所以,是政府的公告坑了他们。
于是,他们就把所有的愤怒、失望和怨恨,都倾泻在了布公告的单位——这个象征着权威与公信力的市局大院身上。
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,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,市局在这件事上本身没有任何过错。
公告的制定与布,每一步都踏在法规的准线上,严谨得无可挑剔。
如果他想,他完全可以用三分钟时间,引经据典,将市局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,然后公式化地建议他们去法院起诉,或者去信访办登记。
但是,他不能这么做。
郑建国在刑警队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,见过太多因程序正义而忽略了个体情感,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的案例。
他知道,老百姓心中有一杆最朴素的秤,秤砣就是“人心”
和“道理”
。
你跟一个家都被拆了、钱都没了的人讲程序,无异于对着一个快饿死的人讲解食谱。
他们肯定无法接受,只会觉得你冷血无情、官官相护,是在用他们听不懂的条条框框来推卸责任。
他想了想,没有急于继续解释那份公告如何成为“武器”
,而是将那份文件重新拉回到自己面前,身体微微前倾,双手交叠放在桌上。
这个动作让他看起来不再像个审问者,更像一个准备促膝长谈的长辈。
他先看向泪痕未干的王嫂,声音放得极缓、极柔:“王嫂,我知道您心里苦。
指望着这笔钱给孩子交学费,这是天大的事。
现在出了这种岔子,别说是您,换做任何一个当爹妈的,都得急疯了。
这种心情,我完全能理解。”
一句“我完全能理解”
,像一只温暖的手,轻轻拍了拍王嫂紧绷的神经。
她抬起头,红肿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,低声抽泣着点了点头。
接着,郑建国又转向血气方刚的小张:“小张,你年轻,有火气,有正义感,这都是好事。
觉得受了骗、受了欺负,就敢站出来说话,敢来找我们讨公道,这说明你信得过我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