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5章 终于重回平坦而熟悉的轨道(2 / 5)

加入书签

数个通宵……那些艰辛的画面在脑中一闪而过,随即又被窗外的平静所冲淡。

他回到座位,将判决书的电子版打印出来,连同之前所有的案卷材料一起,郑重地放进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里。

他用打码机在档案袋的封条上打上“绝密”

和归档日期,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。

然后,他拿起电话,向上级领导作了简要汇报:“领导,王伟明案判了……十五年……嗯,好的,后续的资产追缴和线索深挖工作我们还在继续。”

电话那头,领导对专案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,但郑建国只是平静地听着,简单地应了几句。

荣誉和赞美,对他来说远不如将罪犯绳之以法那一刻的踏实感来得重要。

之后的一周,便进入了案件最后的“清扫战场”

阶段。

郑建国带领小李和几名年轻警员,开始对案件的全部材料进行整理归档。

这是一个浩大而枯燥的工程。

办公室里,几张桌子拼在一起,上面堆满了小山似的卷宗、物证照片、讯问笔录和各类法律文书。

“小李,这份是刘海的第二次讯问笔录,核对一下签字和日期有没有问题。”

“小王,技术科出具的电子证据鉴定报告,记得要一式三份,一份入正卷,一份入副卷,一份我们自己留底。”

郑建国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员,指挥着大家将这些承载着案件全部信息的碎片,分门别类,一丝不苟地整理归位。

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味道,偶尔响起的是文件打孔机“咔嚓”

的清脆声响。

在整理过程中,他们还现了一些零散的线索。

比如,在清查行贿企业的账目时,现有几笔小额的“咨询费”

流向了其他几个单位的公职人员。

这些线索虽然与王伟明主案关联不大,但本着“除恶务尽”

的原则,郑建国也不能放过。

他把老王和另一名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叫到身边,指着账本上的几处标记说道:“这几笔钱,数额不大,但时间点很可疑。

你们俩悄悄跟一下,先不要惊动对方,摸清情况再说。”

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现在大案刚结,我们人手也紧张,调查规模不用铺得太大,重点核查,点到为止。”

他心里清楚,反腐的斗争是长期的、复杂的,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。

王伟明案这棵大树虽然倒了,但从它身上抖落下来的这些“跳蚤”

,也需要逐一清理。

这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,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耐心和韧性。

当最后一本卷宗被装进档案盒,贴上封条时,窗外的夕阳正将整个办公室染成一片金色。

郑建国拍了拍手上的灰尘,看着那整整齐齐码放了一墙的档案盒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。

一个案子,从生到终结,就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生命周期。

而他们,就是这段生命周期的记录者和守护者。

随着档案入库,那座压在心头数月的大山终于被彻底搬开。

办公室里关于王伟明的话题渐渐稀少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警情、新的案件。

郑建国的生活与工作,也像一列驶过崎岖山路的火车,终于重回平坦而熟悉的轨道。

他自己则重新投入到那些琐碎、繁杂,却构成了公安工作基石的日常事务中去。

轮到他值班的那个周五夜晚,城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。

他坐在值班室里,空气中弥漫着泡面的香气和雨水带来的微凉湿气。

电话铃声取代了曾经专案组的热线,响起的是五花八门的警情:有小区居民投诉楼上噪音扰民的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