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0开拔(3 / 4)

加入书签

紊。

士兵们分工明确,有的挖掘战壕,有的搭建帐篷,有的搬运武器,还有的在营地外围竖起尖刺栅栏。

随着几架被黑布包裹的大家伙被抬到战壕边,营地的防御核心也逐渐显露——那是连发火药机弩。

亚历山大亲自下令,将这些新式武器安装在基地外的战壕线上。

这样一来,既能让弩手躲在战壕里,有效利用这些“红衣火炮”(士兵们私下里给火药连弩起的绰号)的密集火力,又能在敌人靠近时,配合后方的弓箭手,双重击退任何敢于冲向防御工事的“自杀者”——那些可能抱着炸药包或火把,试图破坏营地的提比亚斯敢死队。

除了用于营地防御的火药连弩,另外一批“重家伙”也很快被安置妥当——140门刚从赞赞军工厂造出来的12磅火炮。

这些火炮被小心翼翼地推到战壕线的后方,炮身被抬高到足以越过战壕顶部的高度。

即便在这样的角度下,炮口依然能够精准地瞄准维罗纳城墙上的防御工事。

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12磅火炮的设计灵感,来自亚历山大脑海中一段模糊却清晰的“前世记忆”——那是一种名为M185712磅火炮的武器。

亚历山大借鉴了它的核心结构,保留了其最显著的优点:用途广泛。

它既可以作为野战炮,平射敌人的冲锋队列;也可以作为榴弹炮,以高抛物线的轨迹,向敌人的防御工事发射弧形炮弹。

这种设计,让这些火炮在攻城战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优势。

幸好前世亚历山大是学化学的,对火药有一定研究,可以配比出不错的火炮黑火药。

然而,当所有武器都架设完毕,炮口齐刷刷地对准维罗纳城墙时,亚历山大却没有下达炮击的命令。

事实上,他想等到第二天再开始进攻。

毕竟,他有的是时间——维罗纳城已是囊中之物,不必急于一时。

更重要的是,他希望他的士兵在进行这场艰苦的围攻战之前,能得到一夜充足的休息。

连续几天的行军和营地搭建,早已让许多人疲惫不堪。

相反,在攻城营地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毕后,亚历山大让人吹响了集合的号角——不是作战的号角,而是开饭的信号。

和往常一样,今天的军粮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麦粥。

粥里塞满了切得细碎的牛肉、洋葱和蘑菇,熬煮得软烂,香气在营地的上空弥漫开来。

负责分发食物的炊事兵们用大木勺将粥盛进每个士兵的陶碗里,动作麻利而均匀。

虽然每份粥的份量不算多,勉强够一个成年士兵果腹,但胜在管饱,而且准备起来相对容易,能在短时间内供应五万大军。

士兵们捧着陶碗,或蹲或坐,大口大口地吃着。

热粥滑进胃里,驱散了行军的寒气,也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。

亚历山大没有独自回到帐篷用餐,而是走到士兵中间,接过一碗和其他人一模一样的粥,蹲在一个年轻的新兵身边,和他一起吃了起来。

他偶尔会问几句新兵的家乡,听对方局促地回答,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——这是他鼓舞士气的方式,简单,却有效。

与士兵们一起用完餐后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。

营地里点燃了火把,橘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帐篷的轮廓,远处传来士兵们低声的交谈和武器碰撞的轻响。

亚历山大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转身回到了自已的帅帐。

帐内的陈设简单,只有一张木桌、几把椅子,以及一张铺在地上的行军床。

他卸下头盔,随手放在桌上,然后开始一件一件地脱盔甲——胸甲、肩甲、护腿,每卸下一件,都能听到金属与地面碰撞的沉闷声响。

盔甲上还残留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