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0开拔(2 / 4)
p>早在亚历山大的《独立宣言》送达托勒密手中之前,这场战争的引线就已点燃。
他对克里斯和纳亚发动的先发制人攻击,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在看清“战争已不可避免”的结局后,做出的最快布局。
事实证明,他的速度远超对手。赞赞军队在提比亚斯边境集结的效率,让提比亚斯国王提比亚斯的军队望尘莫及。
就这样,几乎未遇阻碍,赞赞军队顺利踏入了提比亚斯的领土。
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开始行军时,亚历山大翻身骑上他那匹陪伴多年的栗色战马。
这匹马通人性,知道主人的习惯,无需催促,便踏着稳健的步子向前。
没过多久,亚历山大便发现自已已走在了军队的最前线——他总是这样,习惯将背影留给士兵,将前路挡在自已身前。
五万大军如同一条钢铁巨蟒,缓缓盘踞进提比亚斯的帕克地区。
对于任何有幸(或不幸)目睹这一幕的旧提比亚斯平民来说,眼前的景象都足以让血液冻结:无边无际的铠甲反射着日光,长矛组成的森林在风中摇曳,沉重的脚步声像闷雷般持续滚动,连大地都在微微震颤。
如此规模的军队,在当时的整个大陆都实属罕见。
更可怕的是,这支军队并非乌合之众——赞赞皇家军队的装备精良到令人咋舌,士兵们的训练有素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。
他们的步伐、阵型,甚至呼吸的节奏,都像是被同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。
或许正因如此,赞赞军队在提比亚斯的土地上行军了许久,都未曾遭遇任何形式的抵抗。
沿途的小村落要么空无一人,要么村民们早已躲进地窖,连一声咳嗽都不敢发出。
亚历山大此次对阿哈德尼亚地区的征战,首要目标清晰而明确——维罗纳城。
毕竟,它是距离赞赞边境城市特伦特最近的大城市,拿下它,就等于在提比亚斯的腹地楔入了一枚钉子,既能作为后续进攻的跳板,也能切断敌方的补给线路。
从边境到维罗纳,亚历山大花了整整几天时间。
这几天里,军队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,每天扎营时都会派出斥候探查四周,夜间的岗哨更是加倍布置。
然而,当他们终于抵达维罗纳城下时,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亚历山大微微眯起了眼——古城的石墙上,密密麻麻地驻扎着提比亚斯的精锐守军。
城垛间露出一张张紧绷的脸,弓箭已搭在弦上,长矛从垛口探出,像一群蓄势待发的毒刺。
显然,维罗纳的当地贵族们早已收到了消息,一直在为亚历山大的到来做准备。
他们不仅加固了城市的城墙——原本就厚实的石墙被加高了数尺,墙面还被泼上了湿泥,防止被火攻——还做出了一个看似“明智”,实则愚蠢的决定:将城市周边的城镇和村庄主动“交给”了赞赞人的“残酷统治”。
他们以为,这样做能让亚历山大的军队将精力放在洗劫村镇上,延缓对维罗纳的进攻;又或者,能激起村民对赞赞军队的仇恨,为自已争取时间。
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,亚历山大根本不需要洗劫这些地方。
毕竟,他的后勤网络早已遍布赞赞的每一个角落。
从粮食到武器,从药品到草料,每一份物资都通过精心设计的路线,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。
更何况,特伦特和维罗纳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,补给线短而稳固,亚历山大完全没有必要让两座城市之间的村民遭受战争的残酷——他要的是这片土地的臣服,而非一片焦土。
当赞赞皇家军队的先头部队抵达维罗纳城门下时,他们没有立刻发起进攻,而是按照亚历山大的命令,开始在距离城墙约一里地的地方,建造一座正规的攻城营地。
营地的搭建有条不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