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鱼水水的(2 / 4)
开,不少人慕名而来求医,也有人特意来听他讲江南的爱情故事。
他在小镇上盖起了新的医馆,依旧取名“江南沈氏医馆”
,医馆的墙上,挂着他亲手画的听雪楼图,旁边写着萧玦与沈清辞的名字。
第十一章雁归报平安
深秋的一天,乌镇的医馆里来了一位送信的雁客。
雁客递给沈清辞一封泛黄的信,说是从江北捎来的。
沈清辞接过信,指尖有些颤抖,萧玦凑过来,两人一起展开信纸——是阿禾的字迹,比以前工整了许多。
“师父,萧师父:展信安好。
江北已入秋,枫叶红得似火,让我想起去年重阳节与二位登高时的景致。
如今医馆已盖好,收了两个徒弟,我教他们诊脉开方,也教他们讲你们的故事。
前日,有位从京城来的商人路过医馆,听了你们的故事,说京城的百姓也还记得当年太子复位的往事,说有人在京城的茶馆里,把你们的故事编成了说书段子,叫《长信寄余生》……”
信里还夹着一张画,画的是江北医馆的模样,医馆前围满了人,有的在求医,有的在听故事,画的角落,阿禾画了两个小小的人影,一个身着玄色衣袍,一个身着素色衣袍,想必是他想象中二位师父来江北的模样。
沈清辞看完信,笑着将信递给萧玦,眼角却泛着泪光:“你看,阿禾长大了,咱们的故事,也传到江北去了。”
萧玦握着她的手,看着信上“长信寄余生”
五个字,轻声道:“是啊,当年我在天牢里写的那些信,虽没寄到你手中,却没想到,咱们的故事,终究成了别人口中的长信,传遍了千里。”
窗外,一片落叶飘落在案上,萧玦拿起笔,在信的背面写下:“阿禾,天冷加衣,行医路上,勿忘初心。
待明年春天,我与你师父,去江北看你。”
他将信折好,递给雁客,又叮嘱道:“麻烦你告诉阿禾,就说我们等着他的好消息,也等着去江北,看看他亲手盖的医馆,看看那些听过我们故事的百姓。”
雁客点头离去,沈清辞靠在萧玦肩上,望着窗外的落叶,轻声道:“萧玦,明年春天,我们真的去江北吗?”
萧玦笑着点头:“去,不仅要去江北,还要陪你去更多的地方,看看这万里河山,看看我们的故事,如何在这天地间,慢慢流传。”
夕阳透过窗棂,洒在两人身上,也洒在案上的信纸上,信上的字迹,如同他们的爱情,历经岁月,依旧温暖如初。
接下来可以写萧玦与沈清辞在次年春天前往江北,与阿禾重逢,一起在江北行医,看着阿禾的徒弟们渐渐成长,让“江南沈氏医馆”
的名声与他们的爱情故事一起,传遍大江南北。
长信寄余生
第十二章江南客赴江北约
次年春分,江南的烟雨刚歇,萧玦便陪着沈清辞收拾行囊。
他特意将那件玄色旧锦袍叠进箱中——虽已多年未穿,边角处甚至有些磨损,却是当年初遇时的衣裳。
沈清辞见状,笑着取出那件素色锦袍,轻轻搭在锦袍之上:“正好,穿这件去江北,让阿禾看看,我们还是当年的模样。”
乌篷船顺着河道向北而行,沈清辞靠在萧玦肩头,看着两岸的景致从青瓦白墙变成黄土矮房,眼中满是新奇。
萧玦握着她的手,为她指着远处的麦田:“你看,江北的麦子长得多好,阿禾说,去年秋收时,他还帮村民们一起割过麦呢。”
行至江北小镇时,远远便见镇口站着一群人,最前面的那个身影,正是阿禾。
他穿着崭新的青布长衫,比去年高了些,也壮实了些,看到乌篷船,立刻快步上前,扶住刚下船的沈清辞,声音哽咽:“师父,萧师父,你们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