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二十年前的匪贼(程祖善)(1 / 2)
他怎么就这般确信自己的命运不会是走向断头台?
或者说,他到了上京面对帝王会说出什么话,让帝王赦免他的罪行?
几人往大牢深处走,施明义早在站船上时便已经清醒过来,他倒是沉静,手上脚上戴着沉重的铁链,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,此刻正捧着热粥喝的痛快。
瞧到来人,施明义眯着眼,将手里的饼子放下:“别再给老子拿这玩意,老子要喝酒。”
他似乎知晓自己不会轻易被判刑,肆无忌惮的看着牢外的俊秀青年。
裴鹤铭望了他几眼,却道:“去拿酒来。”
梁江颔首,转身沿着甬道往外走,不多时便拎着酒壶回来,施明义双目放光,警惕的看着他:“你和往常的那些大官可不同。”
这话说的奇怪,若是旁人定不会引以为然,可裴鹤铭捕捉到了细节,他未开口询问,转而将疑惑按下不表。
“接下来,我们谈谈合作的事情。”
“与官府合作,我并不傻,自古官匪难容,怎么,你想招安我?”施明义懒洋洋的靠在草席,从席间抽了根枯草在手中把玩。
裴鹤铭问:“你与齐宁远打交道,许多事,旁人不知,你知。”
他想从施明义身上得到答案,而显然施明义直接三缄其口。
没有回应。
“大人,要不要上刑凳,”梁江开口询问。
方才受了刑的幕僚已将知晓的也全部招了,现下狱吏将证词拿过来,裴鹤铭看了眼,递还回去,让狱吏收在宗录中,他随即看向狱中的施明义,再次发问:“你若说清楚,兴许可戴罪立功。”
只要施明义能将沿海的盗贼集合起来,向朝廷降服,为朝廷征用,倒是可以免于一死,虽然他祸害了许多人,可杀他一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施明义打定主意不说话,靠在墙角,将自己隐在壁灯的暗影中。
见状,梁河差点就要打开牢笼把人提出来,裴鹤铭目光在地上的托盘扫了一圈,随后往卷宗室走,翻出施明义的档案仔细查看,忽的顿住,眉头也皱了起来。
“不对,档案记载的不对,”裴鹤铭道。
梁江问:“其上是施明义的籍贯和生平,公子说不对,是哪里?”
“你还记得我们在登上岛屿将施明义捉住时,他身边摆着什么东西,”裴鹤铭回想那日,眼前浮现一幕幕熟悉的画面。
梁河也凝神思索。
“孟臣罐、若琛瓯、潮汕风炉、玉书煨。”裴鹤铭沉声道:“这是一整套功夫茶具。”
“一个海贼首领还这么讲究,泡功夫茶,不嫌费事儿,”梁河诧异。
“您说的潮汕风炉,可是潮州特产的,这并不能说明什么,公子,”梁江看向桌上摊开的卷宗,其上清清楚楚的记载着:施明义,祖籍浙江,曾为沿海渔民。
除此之外,那晚的桌上摆了许多糕点小吃,可扬州当地的没有几样,大多皆是潮州的,裴鹤铭曾去过潮州,吃过当地的酵粿。
一个地地道道的浙江人怎的偏好东南的饮食。
加之施明义若是新起势的贼匪,怎么会奉行“三光”政策,又怎么在短时间内集结这么多人。
有了这个猜疑,裴鹤铭便询问卷宗室的吏从档案是经由谁手写下,那吏从初时支支吾吾,后来才说了实话,原是齐宁远着人做的记载。
施明义很可能并不是浙江人,而是潮州人。
裴鹤铭着梁江调了几个施明义身边的贼匪,几人受不住大刑,哭天喊地的号丧似的,当中有个年纪与施明义不相上下的中年男人,言辞遮掩,刑具一流水的在他身上试了个遍,这人才招供出施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