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7章 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1(3 / 3)
应天这阴湿之地,速速迁往北京那干爽龙兴之地,徐丫头的身子骨,说不定就能养好了!何至于……何至于此啊!”
这番话,将徐皇后早逝的“责任”,巧妙地推到了朱棣迁都迟缓上,既安抚(或者说堵住)了悲恸的徐达,更在无形中再次强调了他对迁都北京的“先见之明”和朱棣的“过失”。帝王心术,深不可测。
与此同时,天幕画面再转,聚焦于朝堂。
“然徐皇后崩逝,影响远不止于帝心。”旁白音变得冷峻,“储位之争,因国母这根定海神针的消失,暗流再涌!太子朱高炽虽在永乐前四年,以其仁厚、勤勉及理政之能,尤其在靖难后勤、迁都筹备等实务中表现卓异,已赢得文臣集团普遍支持。且随着‘靖难第一功臣’、太子最坚定拥护者之一、成国公朱能的英年早逝(永乐四年征安南途中病卒),汉王朱高煦在朝中的强力奥援折损大半……”
画面闪现朱高炽于文华殿伏案理政,身形疲惫却一丝不苟;闪现朱能灵柩归京,朱高炽抚棺痛哭,文臣们黯然神伤;再闪现汉王朱高煦,虽在武臣中仍有影响力,但眼神中已难掩焦躁与不甘。
“然,汉王倚仗‘靖难武功’及帝之些许偏爱,仍未死心。徐皇后在世时,尚能以其威望与智慧,调和鼎鼐,约束诸子,平衡朝局。其一旦崩殂,太子朱高炽顿失最强大、亦是最亲近的屏障与支持。来自汉王及其余党的压力,骤然倍增!未来储位之稳固,阴云再聚。”
奉天殿内,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燕长孙朱高炽那肥胖身躯承受的巨大压力,眉头紧锁,再看向燕次子朱高煦那桀骜的眼神时,目光深处已是一片冰冷。
勋贵们则噤若寒蝉,从徐皇后之死引发的勋贵末日联想,又跳到了未来残酷的夺嫡之争,只觉得这天幕每放一幕,他们脖子上的绳索,就仿佛又勒紧了一分。
↑返回顶部↑